首页摄影教室>微距摄影(下)
 

微距摄影(下)

增距镜:

    增距镜是一个镜片组合,接在主镜头与相机之间,原用意是增加主镜头的焦距。但由于增加了主镜头焦距并不会影响主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但总延伸(V)则被光学放大了,所以主镜头的放大率亦同时增加。一般增距镜有1.4X,1.6X,及2X等,数字代表将原镜头焦距增加的倍数。2X的增倍镜在增加焦距同时,亦将原镜头有效光圈减少四份三, 只有25%通光量,亦即光圈值乘二,而原镜头最大放大率亦增加了一倍。

增距镜的使用

    使用了增距镜后相机仍可自由对焦(不似微距环局限在一段很短的距离),但却要将原光圈减细。光学上由于增距镜一般并非原镜头设计的,所以加上后其光学质素的损失是无可避免的。

    有一种增距镜叫Macro Tele-convertor,其设计是增距镜与可变长度微距环合而为一,作为微距配件更见方便。可惜近年本地已经不见有售。

近摄滤镜:

    近摄滤镜可谓最方便的微距配件,只须加在镜头前便可获得微距效果。一般以号数表示,号数愈大即放大效果愈大。一般+3的近摄滤镜加在50mm镜头前约可摄得1/2X的放大率;而不同号数的近摄滤镜是可以加在一起使用,其号数亦会是两块加在一起(当然,加得愈多光学质素下降得愈快)。

    加了近摄滤镜之后,镜头只可在一个很少的范围对焦,而由于近摄滤镜设计比较简单,对光学质素影响亦较大,在使用时可将重要的主体放近相片中央能令质素表现较好。有一种多镜片组合成的近摄滤镜,能提供较佳质数。但高售价之余在本港亦难得有售。不过可能大家都会留意市面上有很多供数码相机或DV使用的配件,其中有供近摄用的配件便是这类产品。可惜是售价很高及尺寸未必配合相机镜头使用。

倒接镜头:

    另一个便宜微距的方法是使用倒接环,将镜头滤镜环一边接到相机上。此方法能提供较佳的光学质数,以及无须失光。问题是倒接后的镜头几乎是对焦在一点之上,而且相机没有了光圈控制,须要收细镜头光圈测光,拍摄生态相当不便。

    使用倒接环时,主镜头的焦距越短,得到的放大率越大,一般来说都会用标准或更短焦距的镜头。 

其它:

    微距拍摄在镜头一环的变化相当多,比较常用得还有使用伸缩皮腔的微距镜。这种组合可以拍得更加大的放大比率,但装置比较麻烦,户外未必合用。

    书本上亦有介绍使用两枝镜头叠在一起以得到更大放大比率,又或是使用电影镜头接上相机等等。如对这些特别的方法有兴趣的,可以参阅有关书本。

使用Bellow拍摄

闪灯

    微距使用闪灯其实是相当高深的技术。要简化计算,使用TTL闪灯是最方便的做法。不过要注意的是机顶闪灯位未必适合,因为视差问题可能令闪灯的光线射不到要拍摄的景物。一般影友会使用离机闪灯的方法,但这便需要TTL闪灯线(相当贵)及闪灯座配合使用了。而理想及自然的闪灯位置亦须经测试及经验配合。

    有部份影友会选用环型闪灯。但环型闪灯其实是设计出来番拍对象用的,光线特质是比较平板。清楚是清楚了,但是否适合拍摄生态一类题材则见仁见智。如果作出足够测试,一般小功率的手动闪灯其实亦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就需要小心使用及测试才能确保曝光正确。

其它辅助器材

    拍摄微距有很多不同的配件,不同大师亦有自己不同独特方法。曾经有影友甚至用饭盒!以下简单列出一些较多书本或前辈介绍的配件:

黑咭:有风时可以作为挡风之用,亦有影友用以作为所影景物的"背景板",以简化背景。

闪灯支架:由于机顶并非理想闪灯位置,故另设闪灯位置是有需要。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闪灯支架,亦有影友自制。

对焦座(Focusing Rail):将对焦座固定在脚架上,再将相机固定在座上。对焦座提供了一个机械结构将整个相机移前移后。由于微距摄影很多时都要将相机前后移动,此配件很有用。但需注意对焦座的重量以及结实程度:不结实的对焦座有机会增加相机震动机会。

反光板:可以较自然的补光方法为在暗位的昆虫补光。有些反光板是专为微距设计,当中有一个空位让镜头伸出来。

光伞:为强烈阳光下的景物创出散射光源。

大胶碗:碗底开孔以伸进镜头,用以盖住对象制造散射光源。

快门线:必须品。   

菲林

    通常使用正片能对曝光及颜色有较大控制。由于微距摄影一般要求使用细光圈(以增加景深),长镜头,但却会遇上风及怕人的小昆虫,所以高速菲林是有其好处。当然,若掌握了外摄技巧,则亦可使用较慢菲林以获得更小微粒。每人有不同的创作要求,所以使用彩色负片或黑白菲林都不是问题。现代很多数码相机亦有相当好的微距效能,亦算是菲林以外的一个好选择。 

3. 部份微距理论

放大率

    一般微距摄影常用的一个名词,其意思是菲林上影像与实物的大小比例。如1:2即指菲林上影像的大小为实物的一半。通常微距镜头上都会有放大率的标示。其中一个微距的拍摄技巧是跟据主体大小预先决定大约放大率,预先较好大约的镜头对焦,再接近主体以作拍摄。

失光

    以对称光学设计的镜头,在没有附加光学组件时,其于微距时失光可以如下公式计算:

    有效光圈=镜头光圈x(放大率+1)即于1:1时,镜头通光量比无限远时少了75%,即有效光圈将为原光圈的2倍,亦即失光2级;而于1:2时,失光亦达一级。而现代新设计的微距镜很多都是非对称设计的,这时失光的程度便有所不同。不过多数镜头的规格表都不会列出这项资料,要比较的话就需要参考说明书或影友意见了。现时大多相机都有TTL测光,其测光可以自动对镜头失光计算在内,所以实际拍摄时不会做成任何拍摄。但若要使用没有TTL测光的机身或外置测光表,则需先了解自己所用镜头的失光特性。

4. 拍摄技巧

手持/脚架

    由于拍摄微距景物手震的影响比一般情况明显得多,除了上下左右的震动被"放大"了外,亦会影响前后对焦;但另一方面由于要得到大景深而要收细光圈;所以如是拍摄静物,脚架是最佳的固定相机方式。

    如要拍摄昆虫等会动的东西,其难度相应较高。小心使用的话,脚架仍是可行。但若要使用手持,则需注意当时所用的快门,及拍多些菲林以增加成功机会。当然,高速菲林可以帮助提高快门速度。

    在户外拍摄,即使用上脚架仍要注意风的问题。很多拍摄主题都很容易被风吹动,这时除了等以外亦可用对象挡风。从前有些影友会带备黑卡雨伞等以作此用途。   

闪灯

    当环境黑暗而难以使用脚架时,闪灯是拍摄的唯一方法。一般TTL闪灯再加上引线是可以使用的,亦不须要作特别调较亦可得到理想效果。当然要得到自然效果,平衡背景光等问题就需个人经验以作配合。

    其实手动闪灯亦可使用。基本上可将闪灯设于较小输出的手动模式,再于不同放大率拍摄试片以决定应用的光圈,则以后亦可用同一设定拍摄。理论上,于不同放大率所用的光圈应大致相同,所以实际应用应不会太复杂。

    使用一般闪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机顶闪灯位置并不适合微距使用,除了光线太正面以外,更有闪灯不能对准主体或被镜头挡着闪灯光线等问题。而使用手动闪灯时更要注意不同的闪灯位置是需要不同的光圈值的。而闪灯则不需要太大的输出,因微距的拍摄距离相当短,大输出的闪灯反而有火力过大的问题。笔者经验用一枝GN31的闪灯,于手动输出模式调至1/16功率(即有效功率约GN8),用105镜头及ISO100菲林于1:1拍摄光圈仍要用上f/8。如使用TTL闪灯,则有可能距离太短而TTL系统未及切断电流而令曝光过度,若所使用的菲林速度快的话问题便更大,所以要留意闪灯及相机的指示灯。

    至于闪灯位置问题,可以自行制作或购买简单的闪灯支架便解决。

    至于环型闪灯则是专为"微距"而设计的。但其"微距"的主要用途为番拍而设,所以由环闪灯所拍摄的相片光源较为平板。当然,环型闪灯无疑为最方便的微距方法。

对焦

    一般自动对焦在微距的用途相当有限。因为当你用自动对焦对好以后,再构图时你已经移动了相机,而对焦亦已经不同。当然最先进的多点对焦相机闪可以解决此问题。

    正确的对焦方法是先在镜头上设定大约的放大率,接近主题,构图,再对焦。

    紧记的是:先粗略对焦,再构图,再精确对焦。因为若你用自动对焦或对焦指示或裂像对焦而将主题放在画面中央先对焦,当你移动相机时,对焦位已经不同。即使你能保持相机/镜头与主题的距离 (极难做到) ,由于三角关系,在非中央的主题的在中央的主题对焦点仍是不同的!

拍摄昆虫

    拍摄昆虫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耐性。请看本站中的微距生态摄影 

微距摄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