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室>>镜外随笔


摄影与快餐文化


2005-12-15 13:24:05


    我到珠海后与几个摄影的朋友在一起交谈,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很多想法。我觉得这些问题和想法集中到一点,就是两个字 ——定位。我有很多感想,我很喜欢看球,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一个优秀的球员能在最准确的时间到达最准确的位置,然后选择最准确的方式传球、递球、停球或者射门。也就是说,一场球赛就如人的一生一样,我的体会是人生如球。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是在不断地自我选择,自我定位。一场比赛是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对于摄影,我觉得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一个定位的问题。我们选择了摄影,那么我们在摄影当中选择了什么?我们昨天选择了这个,我们明天应该选择什么?我们每一个人的昨天造就了我们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今天都造就我们的未来。一个人不在于你今天的位置有多高,成绩有多大,我觉得在于你向哪个方向走。这是选择的方面。
    我们联想到十六大的精神。十六大的精神就是八个字,一个是“三个代表”,一个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一个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自我定位。关键有二个字,一个是“时”,一个是“进”。时就是定位,你要选择你要往哪个方向跑。你必须胸有全局,要敌我双方之间了如指掌。对于所选择的战术、对于对方的防守和进攻,都要有所了解。所以“时”是我们选择的前提,如果我们对于“时”没有认识,我们就无法“进”,“进”就是行为,就无法进攻。
    有的朋友说,现在的快门越来越难摁,摁不下去,不知怎么摁。到了一定的阶段,有一个重新的选择,重新的认识。今天这个讲话的题目就叫“摄影与快餐文化”。
    什么叫快餐?
    最典型的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为什么有快餐?是因为有高节奏的生活。为什么有高节奏的生活?是因为有高科技。是因为有改革开放的时代。也就是说快餐尽管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时代的象征。现代高节奏的生活带来了快餐,带来高速公路,带来高速信息公路。所以高速公路和快餐可以说是近时代的象征。既然有快餐,就有快餐文化。快餐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因为有高节奏的生活和高强的劳动,就有休闲的消费,就有卡拉OK,就有迪斯科,有电视连续剧,有各种各样的一次性消费,包括上网。这些都是高节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这些快节奏的生活是由于我们处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要研究“时”,研究形势。首先我们要看到全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传统上我们说要“胸怀全球”。全球一体化对我们好像是一个很玄的问题,其实全球一体化对我们来讲很现实,我们抬头一看,天上飞着喷气式飞机,举目一望,满街跑的是奔驰、丰田、皇冠、宝马,我们身上穿的各种各样的名牌,如皮尔卡丹、耐克等,都是全球一体化的象征,都是全球科技发展、人类共享的财富。有了喷气机,有了高速的交通工具,有了信息高速公路,有了越洋电话,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称之为“地球村”。也就是说,全球一体化就是全球的速度、经济、资源、资本的共享。
    但是全球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好处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弊端。西方文学有很多先进的东西,但也有很多不符合我们国情、民族的东西。在全球一体化、全球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分配的更大不平衡、不平等。比如美国只有全球1/5的人口,却享有全球1/7的资源。全球一体化必然在资源分配上带来更大的不平衡,带来更大的贫富悬殊,带来北富南穷。南方人口向北方迁移的结果,所带来的种族的、宗教的、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等等,将是不可避免的。另外高科技带来的快餐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严肃文化、精英文化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的学者对大众文学或者快餐文化的看法是一分为二的。西方学者对快餐文化的批判也不是没有道理,如典型的快餐麦当劳,她是属于孩子们的,是孩子们过年过生日的奖赏。目前她在我国依然是一种生活富裕、高度物质享受的象征。但是在欧洲麦当劳、肯德基却被认为是垃圾文化。又如看电视,在我国是一种很普遍的消遣形式,但在欧洲看电视的时间与人的文化成正比。一般的高级知识分子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看电视,而没有文化的老太太可以从睁开眼睛一直到晚上睡觉全泡在看电视上。电视是个好东西,它在传播信息、传播知识的同时,带来丰富的娱乐和享受。但是电视制造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一个平面的空间,它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剥夺了人的思考,剥夺了人的阅读。因此我们要充分看到大众文化给我们传统文学、严肃文化的冲击,对我们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摄影人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在当今这个高科技、高度商业化的时代,金钱至上、技术至上的时代所带来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重利益、重金钱,重物质是必然的。与此同时,必然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道德沦丧、社会风气的堕落、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漠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化等等。在高科技时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侵蚀,比如电脑、电视,剥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现在的住房形式,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全球的污染,带来资源的枯竭,带来各种现代的急利等等。现在地球五年之间升温2℃,而地球每升温1℃,粮食减产十分之一。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有限的资源,只有有限的空气和水分,空气变暖的结果,温室效应的结果,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北极冰的融化。海水的升高,已经有海洋国家在二、三年之内就有被全部淹没的危险。
    我讲的这些问题,都是与我们摄影人息息相关,与每个人的生存相关。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我觉得我们摄影人在认识时代的同时,要认识到高科技时代、商品经济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发扬人本主义的精神。对于人性、人道,对于人的关怀,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摄影人首先应该考虑的。在我们选择定位的时候,应该从这一方面考虑。基于这些,我觉得应该在我们中找重点,表现我们人的生存环境,表现我们人的善良人性、创造性和悟性。比如对于环保,我们摄影人应该有所考虑。对于人性、人道和人性善良的一面,用我们的作品呼唤人类的良知,呼唤人类的爱心。
    二、关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在有荷赛、世界新闻比赛、有洲奖等与国际接轨,经济与科技可以共享,但文化的融合却是一个长期的时间。我们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这个话也许有点绝对,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看,它是一个互相多民族的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她确实有很多精华。如何保持我们民族的优秀产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学艺术,我们摄影人如何拍出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东西,这是我们的摄影走向世界的一个根本前提。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摄影人来讲,增强全球的意识、环保的意识、人文的意识、精品文化的意识,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摄影的特点是易学难精。我在1993年出版的《摄影成功启示录》的第一篇文章,开头就说“摄影最重要的装备是头脑。”整体来讲,任何创意都是很重要的,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也是一个思想家。对摄影人来讲,技术很重要,但是如何把你的思想、情感灌注到作品中,就更加重要。就是说,易在它对科技成果的掌握,难在对它艺术创作;易在表面的记忆,事物的简单再现,难在摄影美的创造,摄影艺术的创新,而最根本的是难在它的思想深度和意境的高度。摄影通常追求的“三情三趣”。“三情”就是亲情、爱情、友情;“三趣”是情趣、意趣、技趣,这三方面在摄影作品中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意趣包括意境、意味、象征,是一种喻意,归根到底是追求人生的哲理。比如前几年流传一时的摄影作品《稻子和稗子》,这张作品看起来很简单,高昂着头的是稗子,而沉甸甸、低着头的稻子,但它揭示的是人生的一种哲理。这种能感动我们、启发我们的是作品里所包含的生活哲理。可见无论是情趣、意趣、技趣,还是亲情、爱情、友情,都涉及到人本为中心,以人的情感为归属。风光摄影,它有表面性,可以达到一定的意境。它的区别在于是表面的记述还是灌注一种情感。从摄影的审美价值和“三情三趣”的角度来讲,怎样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骨肉、对大自然的感悟上进行思考,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融会到我们的摄影作品中来,这就是摄影的难度和它的价值。
    在这个宏观的思考中, 我们要做一些选择,我想首先谈谈数码这个问题。
    一、关于数码摄影
    现代的信息时代就是数据时代、数码时代。所有的信息都变成数据,变成数码。数码时代带给摄影的冲击就是数码摄影。我们究竟应该如看待数码摄影?我认为时代的发展,数码进入摄影领域这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必然的事物,是我们享受的高科技结果。那么数码和银盐,也就是传统摄影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始终认为,数码是一种载体,它改变的不是摄影,它改变的是影像的记录方式。摄影术的发明并不是照相机的发明,而是记录影像的发明,也就是胶卷。由石版,到铜版,到铁版,到玻璃版,到赛璐的胶版,都是一种载体,也就是说,银盐是在底片上记录,但成像的是镜头。今天改变的载体,并没有改变镜头。我们现在讲的数码摄影实际是讲数码影像的加工。现在我们反对的、反感的都是指的是数码影像的加工。大家知道银盐的加工是困难的,往往是在放大制作过程中的加大,而数码在可获性、可变性上非常大的,它的各种各样的软件就可以取代我们过去梦寐以求的各种各样设施和特征。只要你的鼠标轻轻一按,就可以达到你所要的效果,简直易如反掌。数码的改变其可塑性只有二个道理,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如陈复礼的《搏斗》,是从柬埔寨海边拍了一个船工在海上奋力划桨的剪影,波涛滚滚,但天空不行,过了几年才在香港拍到一个深沉的云彩,然后再套放上去,标题《搏斗》,展示了搏斗的态势。但是现在在天空加个云彩,在珠穆朗玛峰上加一头雄狮,类似这样过去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简直是小儿科。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电脑的艺术就好像做梦,但是梦不是人人会做。在电脑面前,最终起作用的是人。任何魔法巧技,越是变得多,越是变得容易,就越变得小,越是变得不可取,越是变得没有价值。因此并不是说数码带给我们的无限可能性就可以随意加以运用。
    从发展的眼光看,将来的数码摄影要和银盐摄影区分开来,这是必然的趋势。再就是数码影像当中一种是属于镜头影像,尽管是数码,但是镜头影像真正的记录,未经任何的加工。另一种是非镜头影像,是经过电脑处理的。镜头影像、非镜头影像,银盐摄影和数码摄影它们之间各有特色,各有价值,各有运用的范围,将来数码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代银盐,取代传统摄影,但是在目前还处在一个并存、过渡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数码的技术来弥补银盐照片的不足,在数码和银盐没有分家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码来弥补银盐不足的结果,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获奖和参展、发表的机会。
    摄影的本底价值在数码时代会显得更加可贵。摄影的本质特征,摄影审美达到根本价值就在与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成像。文字可以记录,绘画可以记录,只有镜头的成像才是生活的直接再现。所以我们说摄影是一面有记忆的镜子。人类发明摄影就是要更好的自我关照、以记录人生,记录社会,帮助人类的记忆。只有摄影才是用生活本身的记录来反映社会,而且能够使瞬间万古存。而且它能够一读胜千年,所以生活本身最有审美价值,具有最丰富的内涵。生活本身具有文化、文献、历史的价值。在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上看,这种没有修饰的记录,它绝对具有审美价值,最能够体现摄影的本质。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欢迎数码,它丰富了我们的天地,丰富了摄影科技,丰富了摄影领域,丰富了摄影创作的手段,可以达到郎静山先生提出的“一机在手,万象更新”。我们完全可以充分运用摄影数码的高科技,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发挥我们的构思和创造。但是你如果运用数码去以假乱真,那就失去了价值。任何艺术最可贵的是假中见真,但是艺术最怕真中见假。你运用数码去仿真,混淆真假的创作,我认为这就没有必要了。
    二、关于纪实和画意
    摄影发展到今天依然是二种基本的审美倾向,即纪实和画意。纪实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和历史照片中很常见,从严格上讲,纪实摄影是从1976年的“四.五运动”天安门悼念周总理时现场的摄影开始的,发展到之后的社会生活的纪实,发展到今天的专题报道等等。可以说,纪实摄影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摄影成为艺术,最初就是模仿,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最早的画派就是古典绘画派,模仿拉菲尔时代的古典绘画,以宗教、神、天使、传说故事作为题材,请模特扮演、化妆、导演、拍摄,然后制作出照片,这是最早期的古典绘画派。另外一种就是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影像,有很多流派,从一开始它就用很多办法来突破镜头影像,在改变镜头影像的虚实,改变镜头影像比例,改变镜头影像的色彩,也就是追求形、光、线、色的变异,追求一种画意,这种流派从过去到现在都依然存在。比如最近几年香港出现的黄桂泉,他的风光作品与传统的陈复礼相比较,他追求的比较现代。他不是表现在画面结构的现象,而是影像虚实关系的变化。一种是长焦的使用,另一个就是超慢速的使用,用灰镜减少光线,用慢门进行长时间拍摄得到的效果,改变前景、背景的虚实关系,改变主体、陪体之间动静的关系。通过这些改变,表达他对生活、对于自然的感悟。归根结底就是通过改变镜头影像效果,达到追求一种非写真的意境,这实际是一个画意流派。这种流派在我国比较有传统。意境这个美学范畴在西方美学是不存在的。西方的现代美学的意味和我们的意境有相近之处,但是它更多的是一种形式的意味,而中国人讲的意境是借景抒情,错悟联致,借助客观的存在而抒发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在画意摄影作品中对于人生,对于自然的感悟。
    沙龙摄影在我国有相当的市场,但是在最近还有人对沙龙摄影作为一个贬义,认为沙龙摄影的沙龙味太重,是为艺术而艺术。辨证地看问题,沙龙摄影作为群体的活动方式有它可取的地方,也有不可取的地方。沙龙摄影是一批发烧友集合在一起共同到现场进行创作,拍摄某一个题材。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摄影艺术,我认为无可非议,但是作为艺术创作来讲,这种群体形的东西,仅仅是一种娱乐,一种文化,很难成为创作,不能把它作为沙龙摄影最本质的特征。沙龙摄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近亲繁殖,表现出题材狭窄,手段和艺术形式单调。这是它共同的缺点,但并不是说沙龙摄影就没有花样翻新。它也经常有翻新,有些作品也拍得很有新意,如马来西亚的作者拍的《嗷嗷待哺》就拍得很有新意,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所以在纪实里面有的非常画意,在画意里面有的非常纪实。二者的交叉融合必然会使得艺术的风格更加多样化。在艺术、社会、人生都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纪实摄影和画意摄影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对大家来讲,我还是倡导纪实,赞美画意。大家在纪实的领域里还没有尝到许多的甜头,还有很多纪实摄影的天地。在画意摄影里面还存在着舍近求远。我也到过西藏,到过新疆,到过内蒙,我深深的感受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些边陲、荒漠、高山、苦寒地区,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大自然的威力,那种令人敬畏,同样也能够使我们在大自然、在荒漠之中、在最艰苦的地方感受到一种新的人生,受到灵魂的净化。对你所感受到的,所看到的东西,能够使你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物质利益、人际的纷争。同时我们可以寻找到远古、悠久的文化,寻找到很多返璞归真的人性美。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反对舍近求远,但是我觉得有时可以,而且应该求远,但不应该舍近。当然摄影创作就是别人没有拍过的,拍摄人迹罕至的地方,但是能够维持长久的作品还是要靠我们从熟知的社会中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的。比如我们珠海的刘原副主席创作的都市山水画,对我们摄影很有启发,我们摄影也可以拍摄都市的山水作品。一个摄影家的水平越高,他对题材的依赖性就越低。邓唯对题材的依赖性达到了极至的境界,他专门拍总统、总理、拍首相、拍世界最知名的人物。他走了一条极端的路,但是他确实表现了艺术家的气质。他把这些人最本质的特征表现出来,他对所拍的知名人物表达的是他的认识。他创造的是永恒的肖像。他这种题材是非常奇特的。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对他的整体创作来讲,他不是依靠题材,不是依靠名山大川,而更多的是依靠在平凡的景色中,人人都看到的,经历的,去发现、去创造,写出、拍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这就是一个艺术家和一个照相者、一个简单表面记录的人的区别。这一点在风光摄影、画意摄影尤为困难。在纪实摄影中也有很多是依靠题材的,比如卢广,他专门派妓女,拍吸毒者、拍神经病人,但是在这些题材的拍摄中,只是表面的记录这些现象,关键在于通过这些现象,进行社会学的、人文学的思考、分析和表达,去呼唤良知,去警惕社会的毒瘤。这样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如果仅仅是猎奇,表面记录,就没有什么价值。纪实里面必然有一个社会的、人文的观念。所以我建议大家在风光摄影中,在求远的同时,不要舍近。在画意摄影的同时不要排斥纪实。纪实摄影最根本的价值就是让即将消亡的事物留下永恒的影像,而任何即将消亡的事物都是纪实摄影最佳的食粮。

 

作者:丁遵新 来自:
申明:未经本站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