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95周年|红色影像中的山河与人民:摄影家从浙江走向前线

来源:浙江画报作者:媛媛 2022-08-02 阅读:15260
  
核心提示:硝烟四起,号角声声,炮火连连。战场上,子弹从耳边擦过,细软的绒毛觉察到危险的信号;炸弹在脚下炸开,血迹斑斑的尘土四处飞溅,遮天蔽日,仿佛瞬间就从白天过渡到黑夜。火药味与血腥味在空气中弥漫,而有这么一批人毅然拿着相机冲锋在前,此刻他们不仅是战地记者,更是舆论场上的战士,以相机为刀枪,记录侵略者的贪婪与残暴,刻画保卫者的英勇与无畏。

来源 | 浙江画报

文·图 | 本刊综合(除署名外)

内容指导 |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编者按:硝烟四起,号角声声,炮火连连。战场上,子弹从耳边擦过,细软的绒毛觉察到危险的信号;炸弹在脚下炸开,血迹斑斑的尘土四处飞溅,遮天蔽日,仿佛瞬间就从白天过渡到黑夜。火药味与血腥味在空气中弥漫,而有这么一批人毅然拿着相机冲锋在前,此刻他们不仅是战地记者,更是舆论场上的战士,以相机为刀枪,记录侵略者的贪婪与残暴,刻画保卫者的英勇与无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华社北京2021年9月30日电《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新华社北京2022年6月30日电《运用好红色资源 传播好红色文化》)。2022年是建军95周年,值此之际,我们重温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浙江战地记者用生命按动快门所留下的摄影作品,既是缅怀英烈,亦是开启一场 “红色根脉”的寻根之旅,思索与讨论红色影像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与价值。

永远的雷烨

文 | 朱丽莎

• 1941年,冀东,滦河晓渡(雷烨 摄)

• 1942年,战地记者雷烨与抗敌剧社小演员田华(资料)

“你叫田华,我叫‘雷华’,咱们‘二华’照张合影吧。” 每当著名电影演员田华看着这张一大一小两个八路军战士开心地笑着的合影,雷烨的玩笑话仿佛就在耳边回荡。当时,田华只有12岁,很多同志因为读半边字误称雷烨为“雷华”。然而无论是雷烨,还是雷华,都不是他的真名,这一度增加了寻找他真实身份的阻碍。而这张照片,帮助我们拨开了持续近60年的迷雾。

父母双双早亡,留给雷烨的是既当爹又当娘的重担。才十岁出头的他不得不告别中学校园,辍学回家务农,养育四个弟弟妹妹。家庭的不幸并没有压垮这个少年,他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这‘暖烘烘’正如春初的太阳光,温柔的(地),多情地晒在将萌芽的草苗身上;它为的(是)希望那草苗的成长,使它又肥又壮,有所用场!那它才不会于这世界上空跑一趟!”那最后一句话似乎预言了他今后绝不平淡的人生。

1937年,抗战爆发,他24岁。他典卖祖宅,将财物购置为革命需要的药品、相机和胶卷,将妹妹们出嫁,将年仅9岁的弟弟安置在贫儿院后,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一手写诗,带着江南人的柔情,把艰苦的驻扎地描绘得诗情画意:“这正是给子弟兵回旋的月夜,/ 正是喀喇沁牛群赶路的月夜。/ 也正是草原姑娘复活她的童年梦的月夜呵!/ 哨兵窥望着林荫上空火花似的星星,今夜,/ 我们的队伍的宿营地,就在宁静的纳尔河上!”他一手拿相机,在潘家峪惨案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来到现场,拍下了日军轰炸后的村庄废墟、墙边被堆放着的无辜村民的尸骨,这些照片成为21年后潘家峪村民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起诉的铁证。

• 1942年,冀东子弟兵大练兵(雷烨 摄)

• 1942年,冀东军、政、民纪念七七事变五周年群众大会之一(雷烨 摄)

东跨山海关,北越长城,西过平西,雷烨随军转战,足迹遍及冀热辽。1943年4月19日夜间,日军向北突袭《晋察冀画报》报社驻地,得到撤退通知的雷烨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村民撤离。4月20日拂晓时分,日军进村的机枪声打破了村庄的寂静。雷烨用手枪还击敌人,掩护警卫员突围,而自己因雾误入山谷。敌军立即缩小了包围圈,向他扑来,试图活捉。雷烨砸碎了相机、手表和笔,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这一刻。他怀里染血的日记本被《晋察冀画报》的政委赵烈找到后,续写为《赵烈日记》,而赵烈也在几个月后壮烈殉国。

1987年,河北省阜平县立起一座忠魂碑,“雷烨”的名字作为37位革命烈士之一被镌刻在碑上。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被列为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之一。但因无人知晓他的真实姓名,他牺牲的消息一直未能告知家属。

远在浙江的家人在收到雷烨于1942年署名“雷雨”的最后一份家书后,便杳无音信。往后的近60年中,杭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项秀文一家一直寻找奔赴延安参与革命的哥哥项俊文而不得,无数个夜晚,项秀文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与此同时,原石家庄市地名办公室主任高永桢、雷烨的战友也在寻找雷烨的真实身份。“雷烨”“雷雨”只差一字,是否为同一人?2001年9月25日,项秀文带着哥哥的照片和书信远赴北方,进行资料和照片的对比、辨认,最终确认雷烨就是“失踪”了近60年的哥哥项俊文。

红色旗帜永不倒,革命精神薪火传。在雷烨的出生地金华,当地正逐步挖掘雷烨故事,建立雷烨品牌,传承“红色根脉”。雷烨故居经修缮后对外开放,供后人瞻仰;“雷烨”中国故事摄影展、雷烨杯新闻纪实暨“影·新时代金华精神”主题摄影展,将雷烨作品和展现新时代中国面貌的入选作品并置,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一堂堂微型党课以雷烨为题材,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入青年心坎里。

• 赵烈的日记本扉页(资料)

• 雷烨革命烈士证明书(资料)

• “雷烨”中国故事摄影展(钟路 摄)

 
本文导航: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