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第四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启动(D组)

作者:媛媛 2022-06-03 阅读:14792
  
核心提示:入选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和十佳摄影师提名,将颁发2021年度(第四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荣誉证书,入编《中国摄影网》杂志,适时组织安排线下展览。

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的评选,旨在筛选每年最佳摄影作品,鼓励和表彰在艺术摄影创作中取得杰出成就的优秀摄影工作者,激励摄影家的创作热情,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摄影家提供展示摄影才华,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和推动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

继2018年度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之后,今年将继续举行第四届2021年度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活动。2021年度共刊发167名作者183篇专题,经作者报名确认,将从2021年度在中国摄影网公众平台刊发的专题作品中按照阅读量、点赞量、有效留言量由高到低排序,并结合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等综合考察,共筛选出63位摄影师进入2021年度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候选名列。

评选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公布候选作者名单及作品,由公众进行投票评选,共分ABCD四组展示精选作品。

第二阶段,由中国摄影网组织著名摄影家、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终评。并结合阅读量、点赞量、有效留言量、投票量确定2021年度(第四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和十佳摄影师提名。

入选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和十佳摄影师提名,将颁发2021年度(第四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荣誉证书,入编《中国摄影网》杂志,适时组织安排线下展览。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摄影网

官方网站

中国摄影网

(www.cnphotos.net)

协办单位

新蓝网

人民摄影报

港深珠澳摄影联盟

天津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

公众评选截止时间

2022年6月10日24时

特别提醒:

公众评选目的是为了签约摄影师作品的推广和交流反馈,强烈反对刷票等不正当商业行为,主办方将密切关切,同时也请公众监督,刷票将取消评选资格。

举报邮箱:cnphotos@163.com。

公众评选入口>>>>>

候选作品展示

D01、冯发钢《风情万种》

用绿色食物自身特质的自然属性,重新组织建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以简略的点、线、面构成人物的基本形态呈现其精神面貌;一帧帧特有材质所构成的微型景观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此构想完成的系列组照,讲述了人生中的某个理想节点。

归仓

月光

女孩

小户

玉米地

冯发钢,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摄影作品《风情万种》(1--6)入选27届国展;

摄影作品《幻舞青春》入选宜昌市第四届新力量摄影艺术展;

摄影作品《战“疫”》入选宜昌市第五届新力量摄影艺术展。

D02、华希良《界山·朔地》

纵观我国的地质版图,在分布众多的山脉之中,大多为东西走向,而南北走向的除了位于西南腹地的“横断山脉”外,就是宁夏与内蒙古省界之分的“贺兰山”。

长约220公里,平均宽度仅为30公里的贺兰山,尽管在我国分布的山脉中很不起眼,但因有效阻挡了西南季风“西进”和西伯利亚冷风“东上”,以及腾格里沙漠“东移”,而成为了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干旱与半干旱、荒漠与半荒漠地区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长期以来,掠过宁夏与内蒙古“界山”(贺兰山)的“西北风”,与黄河流经贺兰山坡地所形成的“冲击性”平原相互“撞击”、相互“磨合”,便形成了宁夏北部独具特色的地貌特征。由此,在宁夏平原,自远古的西周时期,也就有了“朔风”和“朔地”之称谓。

横亘的“界山”(贺兰山)、广袤的“朔地”,再加之来自于遥远西伯利亚那凛冽的“朔风”(西北风),使得宁夏北部平原呈现着在农耕背景下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取向。

尽管兴趣于人文摄影已经多年,但我知道:由于自身的肤浅认知,再加之纪实摄影在影像元素内在联系与再现表达的局限性,仅能以“切片式”场景转换的方式加以呈现,以供交流。

华希良, 陕西长安人,中国摄影艺术学会会员,宁夏摄影家协会会员

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长年注重黑白、人文摄影,作品多见于专业报刊媒体,多幅作品在省内外影展、影赛中获奖、展览。

D03、张宏川《荷之形态》

最早拍摄荷花已是10年前的事。那时的我拍摄的作品里有光线、构图、色彩;时过进迁,现在,我的作品里多了一些对宇宙人生的感悟。

荷之形态,姿态万千。时而亭亭玉立,时而搔首弄姿,时而单纯可人,时而妩媚多情。在荷花的多重形态中,不变的是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伤感。

荷塘里,除了荷花、荷叶,还有耐以生存的昆虫、动植物,它们有的栖息在荷叶上,有的生活在水中,炎炎的夏日里,它们吹拉弹唱,一同演绎生命的精彩。

张宏川,1989年8月生于安徽,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上海高级摄影师。

201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图片摄影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与摄影相关的媒体工作。热爱艺术、喜欢发现新的视角和独特的视觉语言。

2017 IPA国际摄影奖中国大奖赛4项金奖;

2017 AIPU画廊 纽约国际摄影艺术展;

2017-2018参加2017第17、18届平遥国际摄影节;

2018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

2018获视觉中国“best 10”年度摄影师奖;

2018第三届全国青年摄影师导师推荐奖;

2018宁波国际摄影周;

2018-2020第12届、13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2020第九届台中国际摄影艺术展;

2020北京国际摄影周;

2020“日常·青春”——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

D04、王忆舟《日常·金华》

这是最初因为身为父亲的我和儿子约定而产生的影像,我们两约定,儿子每天写日记,父亲每天拍一张有意思的照片。

这个约定已经三年多,这1000多个日夜中凝固的某个瞬间,拍的是金华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有白天,有夜晚,有欢笑,有无奈,最关键的,无论拍的是什么,都是真实的,也觉得有那么一点意思,至于是什么意思,见仁见智。

作为摄影人的我,始终相信摄影的力量。父子两的约定更促使我从2018年5月10日,坚持每天用手机摄像镜头记录着社会,同时也记录了我当时的心境,这些影像记录是琐碎的,但就像拼图,拼在一起能让人感受我们这个城市的变化,也反映了我三年来的心路历程。

希望这些影像能让观者感受金华的独特气质,我爱我的家乡,我会继续记录我们这座城市,继续留下自己对摄影的感悟,继续自己热爱的街拍。

《色调一致》2021年5月6日,浙江金华朝官巷

《我的眼中只有你》2019年4月20日,浙江金华人民广场

《背向》 2021年7月18日,浙江金华文化路

《舞蹈训练班》2021年5月23日,浙江金华东市北街

《现场》2021年3月16日,浙江金华永盛广场

《形象工作室》2021年7月11日,浙江金华府上街

《走过》2020年10月6日,浙江金华杨思岭路

《背后》2021年7月30日,浙江金华中山路

王忆舟 ,祖籍浙江永康,现居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

爱好旅游、美食和摄影,尤其偏爱手机纪实摄影,作品曾获得首届拾城摄影奖手机组银奖。

会继续用镜头关注社会,记录生活,发现美好,表达想法,相信摄影的力量!

D05、王再锁《江畔拾影》

长江流经安徽芜湖段拐了一个大弯,自此由南向北奔流而去。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名篇《望天门山》中描写的天门山就坐落在这里。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一直用她的胸襟、气度,激发了无数人的豪情和壮志。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江边的污染企业越来越少,取代它们的是一座座生态化的公园,江边成了人们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本着生活在哪里摄影就在哪里的精神,闲暇时带着相机,漫步于江边,拍摄下长江边人们的影像。

本组作品拍摄的内容比较松散,没有一条特别明显的主线要去表达,只是围绕着江边把看到的一些场景记录下来,注重的是情绪。

晨练

行为艺术

瑜伽

少女

觅食的猫

访友

王再锁 , 安徽省芜湖市人。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中国电力摄影协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芜湖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业余从事摄影创作,喜欢街头纪实摄影。

D06、张西南《陈锦茶铺的隔壁子》

中国的茶馆历史十分悠久,且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又多见于长江流域。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依据史料记载和延续,茶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喝茶也是四川人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如果说,陈锦先生是用近40年的时间从社会、历史、人文等专业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挖掘四川本土茶铺文化,而如吾等摄影人拍摄的有关“茶铺”的影像基本都是游走四方、互不相识的“过客”和零散“茶客”。

在此,我把自己40年记录成都街头巷尾,以及游逛四川乡镇影像中涉及“茶铺子”的零碎老照片拿来“串烧”一番,权当陈锦茶铺“隔壁子”的李大爷、王大爷、张大爷、赵婆婆等众生一起喝喝茶、摆摆龙门阵。

2013年,陈锦先生依据川西传统茶铺的竹椅子、四方角的木桌、盖碗茶杯、戏台子等典型的老茶铺的样子在成都高新区天府一街699号铁像寺水街创立的“陈锦茶铺”。

这里自然也成为说普通话的成都人感受成都茶文化活态体验之地。

1987年3月,四川成都市青羊区新华东路。喝茶、遛鸟、嗑瓜子、摆龙门阵……

这就是成都大爷生活嗜好。

1995年11月,四川成都市青羊区东二道街。

晒晒太阳、喝喝茶,这一直是成都人冬日里的生活习惯。

2012年7月1日,四川成都市双流县彭镇观音阁老茶馆。

残留着“红色记忆”的墙、竹编泥糊的壁、斑驳的老虎灶、冒着蒸汽的水壶……都在等候着每一位茶客的到来。

2012年7月1日,四川成都市双流县彭镇观音阁老茶馆。

躺平、放松、“吹噗打鼾”,再热的天气也就怡然自得“心静自然凉”。

2012年7月29日,四川成都市双流县彭镇观音阁老茶馆。

深深地拔一口叶子烟,一身都舒舒服服。

2013年2月18日,四川成都市双流县彭镇观音阁老茶馆。

那些年头,到这里的茶客都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也没有受到商业化侵扰。

2014年11月13日,四川成都市双流县彭镇观音阁老茶馆。

喝完茶水,再“剪脑壳”(指理发),然后回家“吃晌午”(指吃午饭)。

2016年9月9日,四川成都市简阳石桥镇。

这是远近闻名的一间用红布遮挡屋顶和残存清式建筑风格的老茶铺。

2020年11月23日,四川成都市锦江区大慈寺。

喝茶、耍朋友、约会、同学会、谈生意、旅游小座一会儿……只要你来到四川成都,你一定要到“陈锦茶铺”的隔壁子喝喝茶,感受一下“川茶味道”。

张西南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1976年高中时期喜欢舞墨弄画,写写素描、画画国画;1978年在成都春熙路排队买了台“海鸥120-4B”照相机,尔后“弃画玩机”拨弄照相机,从此,一头“发烧”扎入业余摄影……

198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摄影作品,上百幅摄影作品先后在《铁道建设报》、《成都晚报》、《人民铁道》、《工人日报》、《四川日报》、《长江日报》、《河南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工人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同时,屡次在国际、全国、省(部)、市级专业摄影展览中展出和获奖。

1990年代初开始在《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人民摄影报》等主流杂志、报刊上刊发和摄影赛事中获奖、入选。

2020年7月出版《老成都记忆》个人摄影书籍。

D07、葛世卿《残船草方格治沙》

东邻毛乌素,北接乌兰布和,西濒腾格里,三面环沙的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中卫市,常年受到沙漠侵袭,沙化严重,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离城区仅4到5公里的地方。

上世纪50年代,沙坡头还只是一个户不过十,人不过百黄河边上的小村庄,为了建设穿越腾格里沙漠的第一条铁路“包兰铁路”,1955年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实验站在沙坡头安营扎寨,打响沙漠筑路与防沙治沙的攻坚战。

1957年,包兰铁路建成,但是铁路总是被风沙掩埋,需要大量的铁路工上轨道清沙。

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用铁锨将稻草对折扎进沙里,半埋半露,扎成正方形的格子,连成片,这就是科研人员和中卫治沙人员摸索出的“草方格”,经过三年五年后,沙面上形成的生物结皮,更有效固定沙面,沙丘不再移动,更有利于沙生植被生长。

中卫市北部沙区有约168万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治理利用面积147万亩。“过去沙进人退,现在人进沙退”。治沙成果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肯定,获得“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草方格治沙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用铁锨将稻草对折扎进沙里,半埋半露,扎成正方形的格子,连成片,这就是科研人员和中卫治沙人员摸索出的“草方格”,经过三年五年后,沙面上形成的生物结皮,更有效固定沙面,沙丘不再移动,更有利于沙生植被生长。

中卫市北部沙区有约168万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治理利用面积147万亩。“过去沙进人退,现在人进沙退”。

运草拖拉机艰难的行进在沙漠中。

拖拉机无法到达的地方,只能靠人力一捆一捆的提过去。

蓝天下,黄沙上,几代治沙人的努力,沙漠终将变为绿洲。

葛世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宁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银川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1984年开始从事摄影活动,1986年参加宁夏首届“现代艺术摄影大奖赛”。1988年参加宁夏“十一人青年摄影联展”。2000年参加“陕、甘、宁四千里纪行”纪实摄影活动。2002年参与实施“世界摄影家眼中的宁夏”大型摄影活动。2003年参加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全国12位摄影家、摄影理论家、学者赴台湾摄影文化交流活动。

2006年策划实施《银川电视台》播出的《今我宁夏》电视专题节目、2007年策划实施《银川电视台》电视方言情景剧《百姓扯么》栏目。

2010年10月拍摄四集电视纪录片《朔方盐州》;2012年9月三集电视纪录片《六盘天歌》;2016年12月三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马背上的共和国》;2019年3月五集电视纪录片《守望家风》在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2020年9月拍摄由中央电视台、水利部、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记录片《黄河安澜》。

2021年9月摄影作品《草方格治沙》获第十三届“大河上下”黄河流域九省(区)摄影作品展一等奖。

D08、张程彦《百年·宁波》

城市高楼林立,居民生活幸福在一百年前也是人们遥不可及的“远方”,一百年后的宁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以一组古今对比,呈现出现代宁波的发展与繁盛,向伟大的远方继续前进。

1921年的宁波鼓楼,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仍旧巍然不倒。

2021年的宁波鼓楼,不再是单纯意义的一座古城楼,而是一个与现代商业融合的旅游休闲场所。

1931年的机场路旧址还是城西老宁波人聚集最多的地方。

2021年的机场路,这里是宁波目前最大的城市立交,对宁波城西的交通拥挤的状况有很大的缓解。

1951年的新江桥,是建国以来宁波市中心最繁忙的一条路。新江桥最初为1862年由英国人通过《南京条约》建起的浮桥,新江桥浮桥的历史开端不免蒙上了一抹悲愤的色彩,1950年建成三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2006年9月11日晚9时,由于被鉴定为危桥,新江桥被紧急封桥。

2021年的新江桥,本着“修便桥、拆老桥、建新桥”的决心,为宁波人民打造的具有宁波特色新型便民工程。

1961年的宁波三江口,千百年来,宁波的格局都是以三江口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拓展,从未改变。

2021年的宁波三江口,它依旧扮演者城市中心的位置,正值建党百年之际,江面倒影着中国红,每一处荧幕也为建党百年庆祝着。

1971年的宁波站,他是这座城市的门户。

2021年的宁波站,他外形好似一道知名甬菜——红膏呛蟹,不少市民观看铁路宁波站后称其恰似一只红膏炝蟹笑迎客。

1981年的天一广场,是个 成熟的居住地了,有菜场,有五花八门的小摊,更有大型的老字号店铺,生活气息十足。人们在家门口做着家务,与邻居聊着天,穿梭在各条大街小巷里的也只有自行车。孩子放学后在大街小巷中玩闹,那时候那个地方还都是老房子,青砖铺地的小巷子甚至于开不过一辆车的小街。

2021年的天一广场,是当年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宁波最大的水幕电影、最高40米的擎天水柱……围绕着音乐喷泉的这些标签,承载了宁波人满满的回忆。

张程彦,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D09、王玉甫《迷∙沙》

2021年的春季,来自蒙古国的沙尘暴肆虐中国北方。其力道之猛,时间之长,影响之大,近几十年罕见。一时之间如何治沙成为各方议论焦点。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如何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做好环境保护应该成为全人类基本共识。

王玉甫,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2013年,开始接触摄影。2016年,《快拍,快拍》获得天津市第十七届摄影艺术展银奖;《渔光曲》获得天津市第十七届摄影艺术展优秀奖;2020年,《午后的慵懒》入选第四届宁波国际摄影周并在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以联展方式展出。2021年,《迷∙沙》入展丽水摄影节,《表情包》以联展方式入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D10、费浪萍《三官堂大桥》

2015年初,我就对位于宁波市东部,连接高新区院士路与镇海区明海大道,新建一座世界级最大悬臂施工钢桁桥梁三官堂大桥有所耳闻。

六年来,我对大桥进行了零距离跟踪拍摄,将近十万张建设者们的工作、生活场景,被建设者们吃苦耐劳、顽强坚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动。

我三次背着十几斤重的器材,咬着牙爬上桥顶—高度46米,相当于16层楼的高度。用不同角度俯拍。两次乘着海事船360度拍摄最后两节中跨大节段吊装合拢的壮观场面。

经过整整六年设计工程师、技术人员及建设者的艰辛劳动付出,一座具有世界级水平的跨江大桥一三官堂大桥,在宁波市高新区东部崛起。

2020年9月26号下午,在大桥开通仪式上,我的摄影作品不仅得到了四川路桥公司和建设者们的认可,也得到了宁波市市长认可。

为城市留影,为百姓画像,为未来留存记忆,这一直是我的摄影初衷。

2017年11月1日,钢桁梁临时支架焊接

2017年12月24日,首节钢桁梁吊装

2018年6月17日,钢桁梁焊接,技术人员核对各项数据记录

2018年10月12日,桥面板滑移工作

2019年6月10日,建设者们为了赶工期,早日通桥,简单的吃早餐

2019年8月8日,桁上吊机安全绳穿挂,整个钢桁梁结构在成桥之前需分块组装,最后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2019年9月25日,三官堂北岸第一块三节段桥面板安装

2019年10月31日,龙门吊焊接制作

2019年12月25日,最后一段钢桁梁中段s24s25整合,经过5年艰苦的建设,整座南北桥梁贯通

2020年5月12日,桥面EBCI层施工

2020年7月23日,早霞下三官堂大桥身姿

费浪萍,2006年退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2010年求读于宁波江东老年大学计算机系

2013年求读于宁波老年大学摄影及后期制作

2018年加入宁波市摄影家协会

2020年加入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D11、郑祖林《我和地球争呼吸》

随着生产生活的日益富足,我们的绿色家园也正在被各种废弃物填满。资源回收再利用,是保持家园绿水青山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与愈加严重的废弃物排放作斗争。

废弃汽车

废弃钢筋建材

废弃布料

废弃可乐瓶

废弃纸板

共享单车

郑祖林,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艺术协会主席团成员兼副秘书长,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杭州市摄影家协会航拍分会副主席,杭州江干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杭州市十佳摄影师。2018年、2019年度被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授予“优秀志愿者”。

D12、刘念海《子不承父业》

“么兜”的真名叫郭昌巍,37岁,是江西赣州市一名自由摄影师,大专学历,戴眼镜一脸书生样,如不说看不出他与渔民有什么关系。但他确是从渔民郭家“游”上岸来的。他走上了一条与父辈渔民生活不同的路,他爱玩电脑,用摄影挣钱为生。常跟他玩摄影的朋友喜欢叫他的网名“么兜”。他也是给自己下了一个定义“专营摄影”。

郭昌巍回到父母的小渔船熟练地往江中划去。(2014年7月26日)

“么兜”,也许是当地客家人对木木呆呆本份人的放心,对没有心计之孩子的一种褒爱称谓。从小在小渔船上晃来荡去的郭昌巍,长大后,父母的小渔船装不下他的憧憬,赣江宁静的河面游不出他想要的现代生活,郭昌巍不愿再受父辈宿命的约束,有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郭昌巍的父母亲,两家祖祖辈辈都是以渔业为生的渔民,四季以船为家,在赣江源头的八境台下讨生活。千里赣江的源头是章贡两江,合而为赣,因两江合流于此,地型如龟尾当地人称之龟角尾,岸上有两棵数百年的古榕树,据郭昌巍的父亲说,是他的祖爷爷当年种下的,如今一树成林,枝繁叶茂。

赣江上,父亲打渔回来,孤独的小渔船正在驶回宁静的河湾(2017年7月17日)

晚霞中,郭昌巍在父母的渔船上准备下水清凉一下。(2017年7月17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顺听舅舅撮合,说嫁给郭家吧,在船上讨生活,至少鞋子都可以省下好几双。从此,母亲与父亲的两条渔船拼在了一起,这是他们成家的全部家当。郭昌巍说,从小他主要是跟着爷爷奶奶在岸上长大,但也常上渔船陪伴父母,夏天热了,光着身子就泡赣江水;饿了,父亲往水里一网下去,一脸盆的各式鱼等就有了……

现在的郭昌巍常担心着父母不舍的小渔船,会在有空时到渔船上与父母吃吃饭,帮帮事;念着儿时船上的光阴,光着膀子滋溜到河水中爽一会儿。

“做客”上船的儿子郭昌巍边看父亲织渔网边聊天。(2017年8月6日)

前些年,父母盼儿子早日成家急,但“么兜”这人拖到三十多岁才结婚生子。爱摄影爱专研电脑的郭昌巍,不想变成如父母一样的渔民。父母又怕他不误正业,为这事,好长一段时间,父子之间成了一对“沉默寡言人”。

“过去,这章贡两条江就像马路一样热闹。现在,水面上再也听不到船工的号子和汽笛声了!”,满脸沧桑的父亲,面对寂静的江河时常感叹。(父亲知道,如今的社会,迅速飞奔的高速公路才是发达的象征,百舸争流的赣江水运不再……)

“我从小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多一些,所以更少与父母在风浪中的船上。想想父母的苦,也常生愧疚之心。”,现已成家的郭昌巍说:“我与父亲曾有隔阂,但从来没有觉得这是无法逾越的。我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去理解,尽量不冲动,心平气和,但导火线还是在不经意间荡漾开来,直到自己成家,才对父亲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父亲说:儿子不愿当渔民,他也就心存“退休”了,他也高兴。儿子不再受老辈人的那份累,是好事,只要他们过得好!

黄昏时分的龟角尾下,渔民准备做晚饭。(2017年8月15日)

在祖爷爷种下的大榕树下,郭昌巍父子自拍留影。(2021年6月16日)

刘念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士、赣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原赣南日报社资深摄影记者,曾连续三年荣获“人民日报华东十佳摄影记者”、新华社江西分社十佳优秀摄影师、赣州市十佳记者、十佳优秀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D13、李结义《救灾一线的战友兄弟》

从军十余载,

每逢参与驻地抢险救灾,

我都会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些勇上一线、

奋不顾身的战友兄弟们。

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

就是武警官兵冲锋陷阵的时候。

在大凉山火灾、洪灾救援一线,

永远有一群橄榄绿的身影。

他们时刻听从人民的召唤,

用钢铁之躯守护着驻地的安宁。

2014年3月19日,武警官兵在西昌市泸山风景区奋勇扑火。

2014年10月20日,凉山州美姑县柳洪乡突发泥石流,一辆面包车和车内7名乘客被困。武警官兵在现场实施救援。

2019年8月16日,由于受持续降雨影响,造成凉山州甘洛县成昆铁路凉红至埃岱站间高位岩体突然塌方,武警官兵在成昆铁路隧道口警戒设卡。

2020年4月2日,武警官兵在西昌火灾现场扑打明火。

2020年6月29日,武警官兵在冕宁县大马乌村帮助群众抢救物资。

2020年6月30日,驻地武警党员突击队在大堡子村受灾现场开展向党旗宣誓活动。

李结义,新华社、中新社、人民图片、视觉中国等多家知名图库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2000余篇幅新闻稿件刊发于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军地主流媒体,数十幅摄影作品在全国、全军摄影比赛中获奖、入展。

D14、辛阱宇《无相》

无相,即众生相,无关肤色,种族,阶级,性别,年龄,职业。每个城市的漫游者们,面对这场病毒侵袭下不可抗拒的现实生活,或无可奈何,或漠然承受,抑或是坦然面对,镜头下的情绪映射出了最真实的众生相…

用相机真实形象地记录下种种社会意识形态,感知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碰撞出的美,当艺术情感与思想认知交融,镜头不再是冷漠的存在,而且充满人性温暖的力量!艺术和生命都应该是一种向上的状态,在时间里流淌的生活,让照片回归到静默与深刻的内里。跨越东方与西方的界限,游走在现代城市与荒野之间…….

鼓手

口罩

路边的音乐会

卖花妈妈

美元

男人的憧憬

宣扬

疫情下的孩童

辛阱宇,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环球自由摄影师,戏剧演员, 中英文翻译员,热爱生活与艺术,愿灵魂休憩于摄影。

D15、汪涛《边缘市井》

商业化包装的市井文化街区在大中城市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这也使气息尚存的老旧街区面临“生存还是死亡”的尴尬,比如西安洒金桥的西仓。贾平凹先生在小说里把西仓描绘为西安人记忆中最有市井烟火味道的去处:“那里是一个偌大的民间交易场所,主要的营生是家养动物珍禽、花鸟虫鱼,还包括器皿盛具、饲养辅品之类。赶场的男女老幼及闲人游皮趋之若鹜,挎包摇篮,户限为穿,使几百米长的场地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个热闹繁华。”但这种热闹繁华毕竟生于历史,几百年的沧桑变幻,难得那一幅幅惬意的生活画卷依然如故,而整个街区却早已破旧、拥挤而杂乱,雨雪之后更是泥泞、污秽不堪,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格局定位不相般配。

现代都市观念与百姓生活习惯、地摊交易与网络支付同街混搭,摩肩接踵地碰撞与纠缠,期间还伴随着人们不断“朝前看”的欲望和偶尔“再回首”的眷恋。虽说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但社会总是要发展,人心也是会思变的。好在变迁的只是市井街区,而文化还将永续。

肯·福莱特说:“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逛西仓必经劳武巷,以前这个区域统称铁炉坊。

家门就是店门。

朝阳似金照耀早起的鸟。

各得其所各自为战。

两个袋子都能用上。

影子与手目标一致。

毗邻回民街所以早餐很方便。

烤熟的鸭子不会飞。

街角的围墙预示拆迁的临近。

汪涛,1964年5月出生,陕西安康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著有《筑梦影像》摄影集(刘铮编辑、胡武功作序)。

摄影感悟:以生活的姿态摄影,以摄影的姿态生活。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标签: 十佳摄影师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