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松 | 2022浙江摄影新峰计划工作坊在杭举办

来源:浙江省摄协作者:媛媛 2022-07-12 阅读:21650
  
核心提示:7月8日至11日,2022浙江摄影新峰计划工作坊在省文联综合楼多功能厅举办。省摄协主席王小川、驻会副主席毛小芳、秘书长沈峰,导师王庆松等出席开班式。

7月8日至11日,2022浙江摄影新峰计划工作坊在省文联综合楼多功能厅举办。省摄协主席王小川、驻会副主席毛小芳、秘书长沈峰,导师王庆松等出席开班式。

2022届“摄影新峰”已经是省摄协该人才计划的第10届了。10年来,浙江摄影新峰计划已成为浙江摄影的青年人才集聚地,为锻造年轻化“摄影浙军”及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本年度入选的摄影艺术人才为白清文、石慧、潘恩、张闻涛、朱海伟、蒋婉伊、沃若甲、孙毛亦成、朱羽弘、唐经志10人。本次工作坊还吸引了部分历届新峰人才以及在浙高校师生、摄影爱好者近50人前来旁听。


本次工作坊为第一阶段集中授课。省摄协邀请导师王庆松以及嘉宾何伊宁、陈荣辉、汤南南共同为入选学员授课。艺术家王庆松通过创作过程的记录视频,分享了他的创作动机、感悟与心得,使大家看到一个艺术创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真挚关怀。摄影史学者、策展人何伊宁作了《从研究到实践:书写与策展双重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摄影》讲座,以策展人的视角与大家分享梳理了当代影像艺术与文本的诸多呈现方式。艺术家陈荣辉作了《documentary, Lyric documentary, Near documentary》讲座,条理清晰而又生动的为大家明辨了文献及纪实摄影等之间的关系。艺术家汤南南真诚质朴的讲述了自己如何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又是如何以一个艺术家的赤子之心看待世界以及自己的生活。答疑交流过程中氛围热烈,大家受益匪浅。




学员感悟

石慧

勤奋的去劳作,持续地去思考,真实地去生活,关注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的判断,在艺术创作的路上做一个“勇敢地撞南墙”的人。

潘恩

这些天,几位老师按照自身作品的时间线毫无保留的给我们梳理了他们自己作品的形成,剖析了自己每个阶段作品承前启后的脉络。这些让我思考做摄影,必须跟随自己的内心。一个有力量的作品一定是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和自己有关系的,有态度的。在他们的启发下,想做的不止于摄影,在后续的创作中,我想探索更多的表达,将拍摄慢下来,安静的去感受思考。

唐经志

这几天讲座对每个老师的分享各有触动,能感到他们都在摄影中扎实深入的做了很多当下语境的实践和探索,真材实料中饱含真情实意,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跟王庆松老师交流个人作品的环节,切中要害且毫不保留的指出我们创作中的问题,似乎太久没有严肃且冷静平和深刻的相互批判创作问题的缘故,处于这样的气氛中倍感兴奋,莫名激起一股干劲。

之后何伊宁老师与陈荣辉老师的分享中大概是因为与我关注领域的不同,一时没能消化和转换成自身养分,不过接触这些新鲜的问题与方法同样感到很好奇与过瘾,还期待更多更深入的交流。

汤南南老师用最质朴的话语给我们阐述他最生猛的作品,感到一种特别的幽默气质,平时只看他作品就没这种感觉,和汤老师交流起来也被他洞若观火的观察力所震慑,只惜时间有限,不然还想跟汤老师擦出更多火花。

张闻涛

四天的“军训”改变了我对摄影浅薄的认知,发现摄影真的很难,摄影不光是一个简单的手段而是对各艺术门类的全面理解与运用并对当代两个词有了重新的认知。期间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庆松老师的摄影理念分享:摄影要立足当下,拍好自己身边的故事。王庆松老师说他并不是艺术家而是记者。要用记者的眼光去搜索、侦查社会的真相。这句话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也喜欢拍一些我认为纪实的摄影作品。现在才发现更多的只是在完成任务为摄影而摄影,只是简单的记录并没有内在能打动人的东西。我自己总结就是图片而不是作品。总结这次培训收获满满感谢新峰让我认识了许多知名艺术家大咖还有一群优秀向上的同学小伙伴。

孙毛亦成

这次新峰计划工作坊期间睡眠质量显著下降,因为每天听完老师的课,就让我在快乐和痛苦的交替中辗转难眠,需与友人痛饮畅聊至深夜才能勉强平静。

快乐的是王庆松、何伊宁、陈荣辉、汤南南四位老师带来的课程信息量满满,解答了许多我自己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的疑问。特别是陈荣辉老师对documentary, documentary Style 和Near documentary三个概念的阐述,让我醍醐灌顶,世界都敞亮了。曾学习纪实摄影专业的我,对纪实摄影爱的深沉,但是每当跟别人讨论纪实摄影的时候,就觉得我们对纪实摄影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自己又解释不清,但我如果胡乱说自己喜欢的艺术摄影,又显得十分装逼。这个困扰了我好几年的疑惑就这样得到了解答。

我的痛苦来自老师们优秀的艺术作品、对艺术的深刻理解,让我望尘莫及,只能带着痛苦面具入睡。

好在,乐观的我努力从老师们身上找寻一些跟我的共同点,比如跟年轻时的王庆松老师一样没有钱,比如跟陈荣辉老师一样有过媒体工作经历,比如跟何伊宁老师一样从LCC毕业后迷茫徘徊,比如跟汤南南老师一样不想上班。最重要的,至少我跟老师们一样,还有着对摄影的热爱。正因如此,我会一直在摄影的路上不问缘由,不求结果,不负热爱。

朱海伟

惊讶于王庆松老师对国际国内时事的追踪和熟知,又能够恰到好处的将摄影语言表达和当下社会热点结合,创作出了一些经过十几年依然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也折服于汤南南老师,通过不断研究,用绘画、摄影、vedio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并尝试用这些作品影响更多的观者;也佩服同样是记者出身的陈荣辉老师,远赴美国追寻自己的摄影艺术梦,在不断探索中找寻到摄影之路;作为策展人的何伊宁老师,则是搭建摄影师和读者对话交流的纽带,通过策展的形式,为更多摄影人找到打开世界的窗口……四天的学习,让我一下子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摄影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以及摄影艺术在不断追寻个人表达的同时,如何引起更多观者的共鸣,也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蒋婉伊

-”什么是创作?不断去做,做个傻逼”

(王老师鼓励我们勇敢撞南墙)

-评论纪实摄影:“一定是基于长期的观察,本身具有教育的意义,也是推动社会的一种可能,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让人产生希望的东西”

-“如果生活在阴沟里,一定会产生厌恶。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思考”——最终是人要带有疑问,带有怀疑地寻找真相。

-“要热爱劳动”——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可以抵抗抑郁。

何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活跃于当代艺术的独立策展人,给了作为青年艺术家我们一个启示:真正支持你走多远的最终还是源于自身的热爱,坚持与个人经验。要不断的去尝试,遵循自己内心的路径。

从汤老师的分享里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真诚,这时时刻刻感动着我去关心真正的“艺术”。汤老师的作品里有一种“转化”的能力,我相信这和他喜欢书法、水墨、电影、历史与诗歌这些跨学科的研究不可分割:不同领域滋养了他的艺术创作,并且在热爱与坚持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沃若甲

在以往的创作实践与院校学习研究当中,我对于直接摄影(Straight Shooting)始终抱有某种原教旨主义式的固执与坚持。回头看来,这种“坚持”其实是基于对其他媒介、观念与原始知识积累的不自信,而何伊宁老师的讲座《书写与策展双重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摄影》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先前的思维定势。

在她分享的论文《意义的延伸》(Extension of Meanings)中,始终试图输入给我们的是“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中国早期摄影师以自宋起文人画中“诗书画印”传统里汲取灵感并移植到摄影当中以图文互射,还是从两位2010年代后的艺术家入手例证摄影(图像)与文字可以相互为对方赋形并以此进行创作,抑或是对词与图之间锚定与转述功能的奇妙关联……图像首先代表了摄影技术层面的话语,而当文本作为另一种媒介以各种方式介入、融合、反射到作品之中,使得最终呈现出诸多各有所异的创作之后,我开始逐渐深信广义上“摄影”的多样性。

并不止于简单的文本(文字),基于文本所构成的文学叙事与摄影叙事功能之间的交互也在何伊宁老师的研究范围之内,而不同艺术家们以抑真抑假的路径入手,比如追溯历史图像并重制,或是将家庭相册以自己的方式重写,他们使用现成档案或是虚构故事,始终探索并挑战着摄影“真实性”的假象。

前文的背后,何伊宁老师作为一名学者与策展人,不论是在论文的撰写还是策展方案的构思上都在进行持续并长期的深挖与研究。而我们本身作为艺术实践的主体,我相信使用艺术研究(Artistic Research)的模式着手进行创作对于作品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将会有显著的提升。

白清文

通过这次工作坊课程深入了解到了几位老师的创作和策展经历,每位老师都从早期生活到近期作品这样一个很大的时间跨度向我们介绍了他们作品和思考,老师们对作品的分析以及他们对自己创作生活的分享对于我们青年创作者来说可谓是宝贵经验,也给予我很多创作计划和未来规划的宝贵指引。每次上课就仿佛在看一场纪录片,生动亲切、干货满满。另外,也从中真切地体会到了创作劳作的重要性。

朱羽弘

在四天时间里,几位老师与我们真诚地分享了个人研究实践的脉络与心得,学习的氛围令人意犹未尽,在工作坊中我也受益良多,结合老师们的分享,开始重新思考摄影:

首先,是敏锐的观察力锻炼,也许摄影的优势在于观看事物后的暂留与思考,创作的灵感常来源于生活的偶然时刻,从个人经历出发,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与洞察力;其次,坚持个人态度与价值观,从摄影教学训练中受益的同时,也需要尝试跳出传统教学知识的框架,摆脱范式,独立而冷静、有计划性地进行创作规划。

再者,是与“我”有关,新兴更迭的科学技术不断涌来,但自身的情感不可复制,技术能够起到辅助的作用,更需注意的是,可以从个人情感表达出发,结合环境,进而引起小我至大我的共情、共鸣;另外,学会与其他媒介、学科并行,拓宽研究方向,在历史中或远或近的观看并思考摄影自身与他者所处的位置,让摄影与动态影像、绘画、文本等之间互相滋养。

当然,寥寥文字无法概括出摄影复杂的魅力与老师们丰富知识所予以的启发,更多的需要内化并融于未来的实践中。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