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开幕,港口与影像Ⅲ:口岸的回响

作者:媛媛 2022-07-23 阅读:20954
  
核心提示:“港口与影像”第三期项目以“口岸的回响”为主题,从艺术家委任实践出发,借助展览与出版的策划,思考“口岸”作为地理、交通和文化生产的空间,在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中的变迁。本期项目邀请了6位活跃在影像创作领域的青年艺术家——陈荣辉、王翰林、孙海霆、宋天琪、程新皓和刘雨佳

港口与影像Ⅲ

口岸的回响

参展艺术家 / Artists

陈荣辉、程新皓、刘雨佳、宋天琪

孙海霆 、王翰林、藤井良雄

策展人 / Curator

何伊宁

开幕 / Opening

2022年07月29日

展期 / Duration

2022年07月29日-10月09日

地址 / Location

中国港口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港博路6号)

CHINA PORT MUSEUM

TEMPORARY EXHIBITION SPACE,NINGBO

(No.6 Gangbo Road, Chunxiao, Beilun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关于展览

“港口与影像”第三期项目以“口岸的回响”为主题,从艺术家委任实践出发,借助展览与出版的策划,思考“口岸”作为地理、交通和文化生产的空间,在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中的变迁。本期项目邀请了6位活跃在影像创作领域的青年艺术家——陈荣辉、王翰林、孙海霆、宋天琪、程新皓和刘雨佳

——分别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山东港口、丹东、哈尔滨、昆明和昆仑山/边疆宾馆的不同议题展开视觉化的探索。

本期展览和出版的逻辑围绕口岸城市(区域)在历史和当下的对话,以相隔百年的两个时间和空间框架所展开:

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面对以英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之时,通商口岸作为近代中国条约体系塑形之下的产物,成为中国近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节点,并与更广泛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结构、航运和铁路系统扩张和民族主义产生联系;

二是21世纪初的当下,在诸如“一带一路”倡议,“自贸港”协议等地缘政策的制定下,口岸城市(区域)作为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通过更新经济和地域文化,将地区、国家和全球贸易连接在一起。

此外,考虑到持续不断的疫情对于中国与国际之间交通运输、旅行带来的影响,本期项目亦希望借助艺术家们对当下口岸的“描摹”,反思疫情及其政策对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影响。

参展艺术家简介

作品 |《海花岛》——海南自由贸易港

作者 | 陈荣辉

我的镜头没有办法拍下所有的故事,或许我可以做的只是尽可能呈现出这难以言说的空间。

陈荣辉,1989年出生于浙江丽水,毕业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和杭州。
陈荣辉的创作依托于摄影的档案性和模糊性,采用大画幅摄影关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个体与城市的关系。他用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中国城市化景观摄影三部曲:《石化中国》《脱缰的世界》《空城计》。
他先后出版多本摄影画册:《空城计》(假杂志出版)、《野望》(三影堂+3画廊出版)和《中国当代摄影图录:陈荣辉》(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他曾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二等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三影堂摄影奖&ALPA奖等国内外摄影奖项。

作品 |《开拓者1956-2009》——山东港口

作者 | 王翰林

他的故事正随着他爆破出来的石子一样沉入海底,而我就是那个试图打捞的人。

王翰林,1993年生,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南京,中央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研究硕士,高校摄影教师。
创作方向持续关注人类精神的记录,从私人情感到集体感受,体会周遭环境的变化和个人历史的流逝,图像作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理论研究方向一直围绕着绘画与摄影的交叉渗透之处,试图通过图像来探寻人类的意识形态,去追问图像生产的思维模式。
主要作品包括《城市博物馆》(2015-2016)、《寻觅鲁博》(2017)、《刻骨铭心》(2017)、《寻找爱情》(2018)、《内啡肽的火焰》(2019)、《动物资本论》(2020)等。作品和文章常见于《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数码摄影》等刊物,已出版画册《王翰林/中国当代摄影图录》。

作品 |《丹东:二零二一年第四季度》——丹东

作者 | 孙海霆

为了跨越它,人们修建了铁路、桥梁;为了利用它,人们修建了水电站、港口;为了抵御它,人们修建了围绕街区的混凝土堤坝。

孙海霆,1984年生于西安。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建筑师,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注册),建筑摄影师。
日常工作专注于古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相关工程设计,业余从事与建筑及人居环境相关的影像创作。

作品 |《黎明将近》——哈尔滨

作者 | 宋天琪

曾经的“东方小巴黎”渐行渐远,曾经随处可见的水晶吊灯仿佛也变成了一个消逝的符号。

宋天琪于美国获得摄影硕士学位, 多年来于纽约从事艺术创作与时尚摄影工作。
她的艺术作品以大画幅/中画幅摄影呈现,基于环境和人自身的流动性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也担任拍摄项目的艺术指导。摄影是她的语言,在现实和梦境中游走。
她的作品多次在国际舞台展出、出版,并与国际知名媒体持续摄影项目合作。其个人作品《HOLLOW》于2018和2019年分别入围并获得国际摄影奖International Color Awards。
她的摄影作品总是呈现出人物内在的独特气质与环境中隐秘的流动感与孤独感,曾有媒体评论她的摄影为“灵魂拍摄者”,她说“ I shoot inside”。

作品 |《致海洋》——昆明

作者 | 程新皓

在小学时,他在父亲的讲述中,得知了这条高原铁路的另一个尽头是一片大海,而从此将大海与铁路的意象捆绑在一起。

程新皓,1985年出生于云南。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
他的作品通常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并均与故乡云南相关。通过身体在场的工作方式,程新皓使用录像、装置、摄影与文字等媒介,体察不同来源的逻辑、话语、知识与其背后自然、社会、历史,及镶嵌于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复调链接。
近期展览包括个展“浮木与沉石”,Tabula Rasa画廊,北京,2021;“愚人金”,OCAT 深圳馆,深圳,2019;“对一条河流的三次摹写”,1903空间,昆明,2019;群展“Air Waste Health Water Energy Soil”,Gleis 70,Zurich,2021;“格物致知”,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20。
作品《来自铁路的二十四封邮件》(2020)《来源不同的时间:来自茨满村的图像》(2017)《对一条河流的命名》(2016)由假杂志策划设计。

作品 |《寻宝》——昆仑山·边疆宾馆

作者 | 刘雨佳

这些风景构成了历史的景深,而在现实的废墟之上,艺术家重建了关于“ 寻宝”的想象。

刘雨佳,1981年生于四川,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刘雨佳的近期创作主要通过影像来探索记录性现实与虚构的张力。艺术家通常使用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摄“真实生活”的场面,但同时又使用虚构或“虚假”形象来描绘“真实生活”的隐私时刻。她近期的作品使我们洞察到社会现实本身的虚构与幻象层面——即将现实本身体验为一种虚构。

策展人 | 何伊宁

何伊宁是一位活跃在全球影像艺术领域的研究者与策展人。
在策展方面,她擅长挖掘当下全球具有挑战性的视觉艺术实践,并将其编织在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视野下。她曾在中国和欧洲策划过大型的主题展览,包括“图汇未来” “想像中国” “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 “记忆寓所” “港口与影像” “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虚构叙事的转向”等。
在策展的同时,她也是一位摄影史和影像文化的研究者,她所参与撰写的专著、编著和合集包括《记忆寓所》、《劳特里奇摄影与视觉研究导论》、《英国摄影教室》、《港口与影像》等。

小伙伴们

港口与影像Ⅲ

口岸的回响

7月29日

我们不见不散~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