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高帆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

作者:中国摄影报 方妍 2022-11-04 阅读:4547
  
核心提示:11月3日,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烈氛围中,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纪念高帆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举行。

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共奋斗

——纪念高帆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

中国摄协顾问、 《解放军画报》社原社长 贾明祖

他永远是我们一代代画报人学习的榜样

高帆同志从1951年《解放军画报》创刊起,历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直到1985年正式退休,他在画报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5年。在这35年中,有风雨,有辛酸,但他从不放弃,如同一位钢铁战士,一直坚守在党的舆论阵地上。也许因为他是从战火中走来的一位军事记者,勇敢与坚强是他的秉性。35年中,在他的呵护下,《解放军画报》宣传和业务建设成绩喜人,画报编制体制更加合理,采编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摄影器材得到改善。从胶版纸逐步改为铜版纸,从黑白画页增加了彩色画页。《解放军画报》还举办了全军摄影骨干培训班,承办解放军摄影艺术展览,出版解放军军事画册,一系列举措使得《解放军画报》备受民众喜爱,甚至一度因为纸张供应紧张,工厂印刷能力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读者订阅需求,一本难求。

我于1971年调入《解放军画报》任军事摄影记者,在高帆老社长的领导下,工作了15年,他的为人处世、工作精神让我印象深刻。他始终牢记办刊宗旨,强调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服务意识。他对工作极其认真,对要发表的每一张图片精益求精。我记得我们每月一次的定稿会,他从不缺席。他将要发表的稿件照片全部按版式放大贴在墙上,拿着放大镜审查每一张图片。我采访的第一组专题稿反复修改了三次,时间长达三个月,才被他通过。由此不难看出,他对工作的精雕细琢。

他还注重采编队伍的素质培养,定期分批安排采编人员下部队代职,下连当兵;他还十分关爱记者编辑,在记者下基层部队采访时关心慰问记者家属;他始终强调《解放军画报》宣传主要为部队建设服务,为人民子弟兵服务,这也成为我们画报的基本定位和特色。他采取许多措施,鼓励记者编辑深入边防海岛去采访,并开辟多个相关栏目进行报道,让军人唱主角,让画报“军”味更浓。

高帆老社长用行动践行着一位老党员的誓言,用革命精神奋斗着画报事业。他永远是我们一代代画报人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继承老一辈摄影家的优秀品格和光荣传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用镜头展示人民军队的新风采,牢牢守住党的舆论阵地。

《解放军画报》社原副社长 刘铁生

摄影军魂的默示力量

纪念高帆先生百年诞辰,我的心头不禁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两首歌曲的旋律。这两首高亢的歌曲,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唤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建立起向太阳的队伍,背负起民族的希望,换来新中国的诞生。高帆就生于这苦难的时代、奋斗的时代。

1938年,年仅16岁的高帆便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在八路军129师抗日先遣支队,随部队活跃在平汉铁路线上。1939年,高帆以照相机为武器,投身到火热的抗战中去。他拍摄的《八路军在反“扫荡”中》《武工队奔赴敌占区》《八路军从太行山出击晋中,攻打祁县》《爆破手》《山西临汾旅奔赴前线》《太行山区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等珍贵照片,记录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史,成为时代的碑铭。

1946年,国民党为了抢占抗战胜利果实,搞假和谈、真内战,晋冀鲁豫自卫反击大获全胜,高帆紧随战斗拍摄了大量激烈的战斗场面,揭露了敌人发动内战的罪行,实录了我军自卫战争的胜利。高帆还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及时组织人员把照片制作成画报、画片等,这些照片由上海地下党办的《群众》周刊以《人民解放的胜利——晋冀鲁豫解放军区之辉煌战果》为题,广泛发至沪宁等地,把国民党进犯解放军的罪行和我军的胜利报道出去,向全国人民说明真相,从而受到上级嘉奖。战争是革命军人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而记录战争则是战地记者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从太行走来的高帆经历战争,记录战争,他的一生与中国革命战争和中国军事摄影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足迹闪烁着一个军事摄影工作者的光辉。作为战地记者,高帆一生奉行“近些,再近些”的信条,凭着对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把握,使记录的影像“感情真,气氛足,动势强,威势壮”。

高帆的摄影实践始终与画报工作结伴而行。在多年的工作中,他确立了“军队画报是部队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是为巩固和提高战斗力服务的”。《解放军画报》资料室保存着大量战争年代拍摄的军事图片资料,那一幅幅充满火药味的照片凝固着硝烟弥漫的瞬间。从战争走过来的高帆,深知军事历史图片的弥足珍贵。1981年,高帆亲自主持编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让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形象的历史画卷永存。

高帆的经典作品和创作精神是一个坐标,为中国摄影文化孕育着希望,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一种默示的力量。

摄影家、策展人 石志民

我们应该记住他

我习惯称呼高帆为“高帆叔叔”,因为他不但是中国摄影界令我十分敬重的前辈之一,也是我的老师。在今天纪念高帆百年诞辰座谈会上,我就和大家一样,且把高帆叔叔称为高帆。

我与高帆接触最多的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带了一批照片到高帆家,请他批评指教。这批作品基本都是我在1976年前后拍摄的,实验性强,个人表达的成分较多,高帆看到这些照片时的反应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不惜花费几个小时,从思想到构图,从形式到影调,对我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教诲。他的诲人不倦、宽容豁达的精神,令我受益匪浅。

他是《中国摄影》杂志的创刊主编,他一直主张鼓励杂志刊发的照片内容多元化,为《中国摄影》杂志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很多经历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中国摄影史上令人尊重的前辈,高帆应该被记住,我们也应该记住他。

《中国摄影》原主编 吴常云

深切怀念摄影前辈高帆

高帆老师是《中国摄影》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协会老领导,巧的是高帆老师还是我的浙江同乡。由于这两个因素,再加上高老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所以我在《中国摄影》组织活动时,就总想叫上高老一起来参与,他也从不推辞,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们与华山管理局一起做活动时,邀请了高老参加。那时华山还没有建缆车,上华山得靠足够的体力一步步地爬上去。那时已七旬高龄的高老没有依赖主办方提供的帮助,硬是靠双脚登上了顶峰,这也着实让我有点惊讶。后来想想,高老脚力好或许是在太行山战争时期练就的。

与高老接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编辑他的画册《他从太行来》。在这本画册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多次往返于《解放军画报》社以及制作该书的设计公司之间,几次到高老家登门拜访,每次我们都会受到高老和妻子牛畏予的热情接待。《他从太行来一一高帆战地摄影集》集高帆老师自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拍摄的经典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战争场面。这些照片都是高老不顾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与战士们一道冲到第一线拍摄的,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震撼力。高老还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我党我军领袖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等人在战争前后的各种镜头。我为能亲自参与这本摄影集的编辑工作而深感荣幸。在这本摄影集出版后不久,高老身体状态日渐衰弱。我们拿着书到医院看望高老,希望他能在书上签名。但看到高老病情很重,就不忍心让他老人家再签名。正在犹豫之际,只见高老不顾妻子牛畏予劝阻,坚持起床坐在小椅子上,一本本非常工整地在我们带去的书的扉页上签上名字。此情此景,令站在一侧的我们感动不已。

今天借纪念高帆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将我与高老不多几次接触的回忆写下来,以示对摄影前辈、令人尊敬的高帆老师的深切怀念!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高世名

时间的种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5岁的少年冯声亮自己改名“高帆”,渡过钱塘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对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而言,改名意味着一次新生。

为什么叫“高帆”?先生时常吟诵南朝政治家、文学家范云的一句诗——“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诗句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深沉和辽远,更有一种沧海横流中的慨然、毅然、了然与决然。

高帆先生还有一句常常吟诵的诗——平生只负云山梦。联想到他投身革命、献身摄影事业的一生,想到他的生命深度和历史分量,这句诗令我们感慨万千。高帆先生身上蕴含着一种他这代革命者所特有的精神品质,他们追求的不是文人的风花雪月,其独特而伟大之处,恰恰是在战火中寻觅诗情,在革命斗争中汲取意兴,在历史性中淬炼出精神性与艺术性。

摄影从根本上就是让不可见的被看见,把留不住的留下来。在我们惯常的经验中,摄影似乎把时光封存了起来,成为“时间的琥珀”。那循着影像的轨迹被召唤回来的记忆和逝去的时光,如同确凿无疑的证物,是存在的线索,无法磨灭的印记。同时,摄影还是现代历史的记忆器官,摄影史为我们积累下了最具现实意义的视觉遗产。

然而,高帆这一辈中国摄影人却是从战争烽火中走来,他们最初并不是摄影艺术家,而是出生入死的摄影战士。他们既是历史的记录者、见证者,又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剧中人。他们的“光影人生”见证了新中国从诞生到建设直到发展壮大的伟大进程,为历史的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影像的印记。摄影本就是光与影的印记。通过这光与影的印记,他们让历史重大或者平凡的时刻成形显像,凝聚为人民的集体记忆。摄影已经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现场中,凝结出一种坚固而深沉的精神视像。

每一帧照片都是活的,都是真实生命的一次次照面。面对高帆先生的照片,我们与那些平凡而又重大的时刻照面,与照片中的那些人照面,与照相机后的那个人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摄影,这种摄影经过血与火的铸炼、历史的磨砺、岁月的淘洗,凝聚出一种动人的力量。

摄影并不只是现实的备份或者美学的创造,而是历史得以持存、现实得以实现、精神得以闪耀的一种方式。我希望今天的纪念能够成为一种唤起,让凝固的影像时刻重新苏醒,让影像中蕴含着的力量重新活过来,重新成为我们的身心经验。这样,摄影就不再只是封存过往的“时间的琥珀”,会转化出摄影的另一本质——成为“时间的种子”。

中国摄协副主席 杨越峦

高扬爱国理想之帆,致力民族复兴航程

高帆同志是我尊敬的摄影前辈,是在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对中国摄影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革命摄影家,也是知名画报编辑专家,党史、军史研究专家。他的夫人牛畏予同志,也是一位成就卓越的摄影前辈。他们夫妇二人是摄影伉俪,堪称摄影界艺术与人生的典范,值得我们永远缅怀与学习。

高帆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少年立志,抱定救国救民的理想,由延安到太行到全国战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设,作为坚定的共产党员,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华,都贡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高帆同志是中国红色摄影队伍的骁将。他在抗日的炮火硝烟中开始了摄影生涯,他曾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宣传干事、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等职;参加了上党、定陶、临汾、晋中等战役的战地摄影工作,在中国红色摄影史上抒写了光辉的一页。抗战时期,他主要战斗在太行山晋冀鲁豫解放区,河北人民对他们夫妇怀有深厚的感情。

高帆同志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他参与发起创建中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前身),对中国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高帆同志是杰出的摄影编辑、出版专家。革命战争年代,他曾编辑和负责《战场画报》、《人民》画报、《华北画报》,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西南画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摄影》主编,领衔编辑出版了多部图书,保存了大量宝贵的摄影文献,对摄影的出版传播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欣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的力量和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专门部署,应该成为我们文艺部门和文艺工作者的遵循。

高帆、牛畏予同志对中国摄影事业的卓越贡献,让我们铭记在心,永远缅怀。摄影前辈的丰功伟绩高山仰止,我们满怀敬意,并以他们为榜样,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奋然前行。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主席 王 小川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主席 王 小川回顾百年历程,梳理摄影脉络

高帆同志曾任第五届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是中国摄协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我国军事摄影领域的开拓者与实践者之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帆同志历任《战场画报》、《人民》画报、《华北画报》《西南画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摄影》主要负责人40余年。他在就任《解放军画报》社总编辑、社长及长城出版社社长期间,编辑出版了大量党史、军史图集,这些珍贵的图像史料,至今仍不断被各大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和使用。

今天,我们在他百年诞辰之际来回顾他的摄影历程和摄影脉络,其实也是对20世纪中国摄影史的梳理和研究。这不仅是现代中国摄影的历史,也是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的革命史与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只有对这双重的历史进行研究,才可能廓清复杂曲折的20世纪历史的线索和轨迹,才可以揭示历史的发展情景和现实状态。事实上,所有这一切的研究也都是对未来历史的召唤和新的摄影发展的吁求。

高帆同志的一生与20世纪中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摄影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心血。我们今天纪念他,正是继承“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的传统,鼓舞我们在摄影创造的伟大实践中奋进新时代,讴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新发展。

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张友国

承前启后,赓续血脉

高帆同志是从杭州走出去的革命前辈和知名艺术家,他是摄影艺术的创作者,更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高帆同志为家乡摄影人树起一座摄影的丰碑,作为后辈,我们引以为傲,也让我们有了学习榜样和努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推动杭州摄影向系统创作、大型摄影活动组织、影像文化挖掘、影像融媒体直播等多元发展转型,推动杭州摄影再上台阶,再求发展。

我们遵循高帆同志“面向人民、面向传统、面向生活”的创作要求,大力抓好大运河影像创作、亚运会筹备记录、与央视联合举办“十五小时航拍直播杭州”以及“最忆杭州——杭州新风景”摄影大展,推动摄影创作;我们在按照高帆同志开创的摄影思路前行,继承和发扬摄影的文脉。我们成功举办了两届高帆杯“行走中国”全国摄影大展,积极参与和支持高帆摄影艺术馆的建设和活动,目的就是要赓续高帆摄影的血脉,壮大摄影的力量。

我们纪念高帆同志诞辰100周年,就是要承前启后,以高帆的精神激励后世,带动创作,推动新时代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

杭州市萧山区南阳街道党工委 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王国伟

延续高帆和萧山的情感联络

高帆同志于1922年出生在浙江萧山赭山坞里村,后就读于浙江省立蚕桑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满怀爱国热情的高帆启程奔赴延安,先后就读于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后主动要求随先遣部队至华北抗日前线,从事木刻、壁画、漫画等艺术创作,至1939年因部队缴获一台相机开始摄影,身影活跃在战场上。高帆同志以摄影为武器,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革命。他是我们萧山走出的人民艺术家,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2004年,高帆逝世,他的骨灰自家乡南阳水文站撒入钱塘江。2020年,他的爱人牛畏予同志去世,高帆家属又一次来到南阳水文站将骨灰撒入钱塘江,高帆和牛畏予同志因此又魂归故里,团聚在高帆家乡。这是年少即投身革命的远行游子高帆,埋于心中并不轻易表达的对于家乡的深厚感情,并且这份沉甸甸的感情,不只是高帆,也形成了高帆一家人和萧山的情感联络。

如今,高帆夫妇都长眠在家乡的绿水青山间,但他们的精神如何被继承和弘扬,和家乡的深厚感情故事如何被讲述,如何得以延续,已经成为萧山党建工作、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萧山南阳赭山小学(又名“高帆摄影学校”)、高帆摄影艺术馆、“高帆杯”全国摄影活动等都是实践成果。

结合文艺的中心工作,把握高帆的人生底色和“高帆杯”的品牌特色,联合浙江文艺的“红色根脉”和“两新”群体的繁荣,将历史中的红色影像和省内的红色资源结合,使得红色影像不只留存在档案馆和美术馆库房里,而是成为青年摄影家们的观念引导和创作主题,成为社会大众的党建教育和观展兴趣,这才是对高帆革命和艺术创作结合的一生最好的回顾,是对于高帆提出的“面向人民、面向传统、面向生活”的文艺创作态度最好的弘扬,是对萧山先贤高帆最好的纪念。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 网络信息处处长 许华飞

扫去尘埃,拥抱大众

今天我们特别纪念高帆先生,不仅仅是要回顾他的事迹,重温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精神内涵。他热爱祖国,投身时代;他甘于奉献,矢志革命;他胸怀大局,提携后辈;他精益求精,勇攀艺术高峰——高帆的精神是摄影界学习传承的财富,是新时代里凝聚人心、激励人心的财富。

如何去用好这样一笔重要的财富,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呢?第一要务就是要加强对老先生事迹、作品乃至精神内核的传播,让更多人认识他、熟悉他。传播的效果越突出、覆盖面积越大,作用就越大。但我发现,高帆老先生的业绩和地位,和大众认知度之间并不相称。特别是在当下最强势的互联网上,关于老先生的痕迹很少、信息源也非常单一。这一情况,值得反思。

红色摄影家业绩和互联网平台传播,原本是一场“双向奔赴”。互联网是宣传红色摄影家的最佳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的“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亟须大量优秀内容来充实。

传播红色摄影家的事迹,让更多人认识高帆先生,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凸显个性,找到“抓手”。互联网传播“欢迎鲜明个性、排斥面目模糊”的特色十分突出。我们应发掘整理高帆先生个性的闪光点,作为整体传播的基础,进行推介和传承。第二,结合语境,凸显价值。脱离语境谈作品,不能得其精髓,在红色摄影家群体作品的传播中普遍存在。我们要围绕优秀作品创作红色教育的优质内容,为红色摄影的传承争取更大空间。第三,顺应规律,增强效果。互联网不是旧传播规律下的新技术,而是形成了独立的新传播规律。针对红色摄影家的传播,我们要碎片化、分众化和去中心化:内容短小精悍直奔主题,不同维度分众传播,做互联网欢迎的“讲述者”“分享者”。

我们一定能将高帆先生的事迹作品和精神内核传播得更好,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高帆诞辰100周年了,但100岁的高帆,事迹和精神依然应当是年轻、鲜活、生机勃勃的。这个目标,值得我们付出更多努力。

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 柴选

影像铸就“天下之脊”

巍巍太行号称“天下之脊”,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革命之脊”。高帆先生少年参加革命,从太行山一路走来,在近70年的革命摄影生涯中拍摄了大量直面现场的优秀作品,为党的画报编辑出版和摄影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给晚辈后学留下了宝贵财富。

高帆先生是党领导人民战争的自觉见证者与传播者。他的作品为我们更为全面深刻地了解历史提供了图像实证,尤其是太行八路军出晋中攻打祁县、临汾战役的爆破手等画面更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他的作品现场感足,真实感强,在丰富的情节之外更注重人物状态的描摩,许多画面中的形象今天看依然栩栩如生,仿佛能将我们带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高帆先生是优秀的画报工作组织者与摄影事业服务者。“军队画报是部队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治思想工作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为巩固和提高战斗力服务的。”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高帆先生是一名摄影战士,他和他的战友们一样,既是报道员,又是军事作战和政治工作中的核心成员。他的一生就是服务于革命事业,服务于摄影事业,服务于士兵,服务于人民的一生。

高帆先生是称职的编辑家与档案工作者。陈勃、袁毅平、佟树珩三位老人曾在回忆高帆的文章中提到他编稿时对照片看得格外仔细,凡是需要剪裁的都亲自动手,或提出各种方案。由此可见高帆老人的精益求精精神。他建议邀请文艺界人士写摄影评论文章、点评照片并付诸实践,他曾多次组织人员赴革命根据地收集、拍摄军史图片资料,他希望“摄影艺术作品在形象地反映生活的同时,还能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和美的特性”……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借鉴学习。他有记录和保存资料的习惯,一张纸片都不轻易丢掉,为中国摄影事业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

高帆和牛畏予等老一辈摄影家,青年时代便在争取民族解放战斗中觉醒,用摄影实践参与书写着中国摄影史,面对今天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新时代要求,面对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任务,我们更应该把摄影这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做实,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字:中国摄影报 方妍

现场摄影:张双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