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华希良《矿山之痕》

作者:华希良 2022-08-17 阅读:24834
  
核心提示:石炭井,这条贺兰山脉的普通山沟,也经历着从寂静,到喧嚣,再到平静的历程,而贺兰山也在治理修复中实现着艰难“愈合”与蜕变。

石炭井,贺兰山山脉的一条普通山沟,自勘察探明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后,这里便不再平静,并被迅速确定为国家“一五”时期十大煤炭开采基地、“三线”建设的重要布点。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好人好马上三线”……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迅速汇集于此,投入到石炭井矿区的建设中。石炭井,这个贺兰山深处的寂静山沟也迅速成长为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繁华城镇,并成为上个世纪六、七、八十年代整个宁夏工业发展和包钢、酒钢以及甘肃、青海两省生产发展用煤的重要支撑。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也是一段艰苦的经历与刻骨的青春记忆。

四十余年的粗放式甚至是“开膛破肚”式的开采,在为人们不断释放资源“红利”、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石炭井,乃至贺兰山经历着所有资源型矿区、山脉相类似的创伤和阵痛。

当煤炭采掘所引发的环境、生存矛盾日趋凸显,以及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石炭井,和其他的资源枯竭型矿区、城市一样,面临着无法回避且艰难的发展选择与转型,生态搬迁、环境治理与修复,以及工业遗存的整合与利用成为了石炭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从辉煌时期(1986年)的聚集人口达11万,到2022年8月的户籍人口不足200人。石炭井,这条贺兰山脉的普通山沟,也经历着从寂静,到喧嚣,再到平静的历程,而贺兰山也在治理修复中实现着艰难“愈合”与蜕变。



▲蕴藏于贺兰山脉,并被誉工业发展“黑色血液”的煤炭在这里一经发现,便迅速成为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宁夏,乃至周边省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长期粗放,甚至是“开膛破肚”式的开采,因枯竭而废弃的矿山和矿沟,就像是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口”布满了贺兰山深处的石炭井地区。


▲2016年2月13日,大年初六,小雪,随着矿井关停和人员搬离,到处是拆除废墟的石炭井显得格外宁静而孤寂。


▲封闭的矿井。


▲岗亭、信灯、标语,定格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破败的屋内,依然留存着曾有的喜悦和青春。


▲2018年4月21日,一群散养的大鹅在已经废弃的标志性建筑——职工俱乐部门前广场上“闲庭信步”。


▲废弃屋前,一位故去的老人遗像被丢弃在瓦砾堆中。


▲废弃的房屋街边,一名智障的孩子在漫无目的地来回走动着。


▲2016年5月,从一矿退休的马红兵和老伴盖翠萍坐在红光市场内租用的店面门前,艰难经营着粮油生意,以贴补家用。


▲随着2018年6月12日红光市场的关闭,马红兵夫妇租下临街的小店,继续经营着粮油和日杂。2019年2月4日,大年三十,马红兵和其他店主一样,站在门口,望着空荡的矿区街道,正在纠结着是关门回家过年,还是再等一等,或许会有人来买东西。


▲2018年8月,已经80岁的吴学谦1956年来到石炭井矿区工作,1992年退休后,就一直居住在石炭井,也是石炭井矿区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者。


▲谈起当年,吴学谦来到自己居住的简陋屋舍,从木柜中摸索出一个布包,清点着珍藏的证件、证书和照片。


▲一本本证件,一张张照片,见证着经历,也见证着曾有的时光和年华。


▲2018年6月16日,端午节,一名退休旷工的家属在广场路边,等待过往行人购买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


▲搬离、拆除和断水、断电,留守在这里的人们,尽管原因不同,但都有各自的无奈,更有生活的艰辛、孤独和夜间独处的恐惧。


▲暑假,当孩子们来到山上爷爷奶奶的住处时,这里会传来阵阵欢笑声。


▲随着丈夫的退休、离世,这些陪伴走过风雨的家属女人们,依然乐观而坚韧地生活在已经断水的居所内。


▲2019年2月4日,大年除夕,从石炭井一矿走出去的赵恒起兄弟俩和所有外出打拼的子女一样,只有在这个特定时候会赶回出生地——石炭井的公墓,祭扫、看望养育自己,但把一生永远留在这片山地的父母和亲人。


▲2017年9月,一座废弃的露天矿山上,推土机、装载机正在忙碌着进行平整和坡面覆土。同年5月,宁夏为期三年的贺兰山生态环境治理“保卫战”全面打响。


▲2018年8月,空中望去,黄色的覆土在扩大,黑色的矿渣在减少,位于石炭井处的贺兰山在修复“治愈”中艰难“蜕变”。


▲面对保留完整的老工业生产设施和遗迹,自2019年开始,石嘴山市以打造老工业题材影视基地和旅游为目标的特色“文旅小镇”正在石炭井有序推进。


▲2019年4月,当温暖的春风吹进贺兰山腹地时,一场植树造林的生态修复工程在石炭井山间的公路两旁全面展开。


▲2022年5月6日,在通往石炭井的301省道旁边,维护人员正在为新栽种的树苗浇水,这也是石嘴山市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第四个年头,累计生态修复177平方公里,造林绿化近万亩。


▲2022年6月25日,一名游客好奇地来到《翻译官》的电影片场前悠然自拍。这也是近年来石炭井作为重要影视基地而被编导看中,并有《山海情》、《我的父亲焦裕禄》、《青春》等30余部电影在此选景、开拍的作品之一。


▲2022年8月6日,连续运行50年,也是中国最高龄的“绿皮火车”——7525次客运列车,于2020年5月更名为“石炭井旅游号”驶进贺兰山腹地,停靠在石炭井所在的“大磴沟”站,开始新一天的旅程。


▲一座平整后的矿石山上,装饰的红色党旗显得格外耀眼。



摄影师简介

华希良,陕西长安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宁夏摄影家协会会员,宁夏石嘴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长年注重于黑白、人文摄影,作品多见于专业报刊媒体,多幅作品在省内外影展、影赛中获奖、展览。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