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第八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即将展出《“灵”与“物”——中国美术学院摄影·影像展述》

作者:周周 2022-11-25 阅读:2174
  
核心提示:《“灵”与“物”——中国美术学院摄影·影像展述》即将于11月25日亮相第八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这一次,让我们跟随展览一起回溯中国美术学院近四十年的摄影与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体验摄影与影像的魅力,敬请期待

编者按

第八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2022年11月25日在厦门开幕。其中,“中国律动”单元携手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展现中国摄影的新生力量。本届的“中国律动”单元力邀中国美术学院,由策展人王岩和高琬婷策划了展览《“灵”与“物”——中国美术学院摄影·影像展述》。

该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摄影系承办,回溯了中国美术学院摄影与影像的发展,呈现出视觉艺术的诸多可能,以“灵”与“物”之间的三种纠缠关系作为主要线索,以中国美术学院近四十年的摄影与影像艺术的发展为契机,从图像分析学、科学技术的演进及摄影的观看三个视⻆来讨论图像⽂化变迁中延续的精神象征与情感转移。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月3日。


灵 · 

中国美术学院/摄影·影像展述

王岩 / 高琬婷

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项目《记忆女神图集》(Mnemosyne Atlas)以“图像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勾勒古代图像及其之后的使用、延续、变化在历史上的演进,探索图像与图像在不同时空中连结成的庞大知识网络。照片作为这一研究中图像的承载者,使摄影在图像学层面上的意义被拓宽到更为广袤无垠的平面上。与此同时,《记忆女神图集》也进一步探索了图像文化中的情念模式,试图让图像在精神层面上的变迁变得可被触及和理解,挖掘在时空演进中贮藏和延续的“灵”。理论家W·J·T·米歇尔(W.J.T.Mitchell)也提醒人们在从图形、光谱、语言以及哲学等不同纬度解读图像的同时,更应关注图像对情绪和精神的影响。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著作中提及艺术作品中“灵光 aura”的概念,它是早期肖像摄影中潜藏在人物眼底的,使人物充实而安定的灵媒物;是时空纠缠深处某种难以名状的乍现;也是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中注定消失的存在。本雅明肯定技术的发展,而“灵光”消失的必然也意味着摄影从古典审美的需求中脱离,发生巨大的转变,开启更广阔的天地。

摄影所宣称的真实是绘画所不能表达的,一张假画指向的是艺术史的伪造,而假摄影却被指认为伪造事实。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言关于摄影史中主要矛盾的概括,总结为“美化”和“讲真话”之间的斗争。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的这一争论在艺术和科学两个层面上——换句话说,是在纯视觉美学层面的创作与在纪事或实用层面上——的表达之间产生了极大程度的剥离,对于作品真实或谎言的体现逐渐演变成了有利于艺术家表达其思想的一种纯粹的选择。透过创作者的镜头,“视阈的英雄主义”制造了充满隐喻的幻象,传递给观看者的是被构筑的世界和新的观看伦理。在这个已知与未知交织,非真实又非虚构的柏拉图世界中,“灵”转化为了一种感知:是创作者对“新世界”周遭一切的感知,以及观看者对前者作品表达核心的另一种主观感知。感知间的相互交融应证了居伊·德波(Guy Debord)所说的那句:“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

摄影与影像艺术在⼆⼗世纪产⽣新的裂变,在⽣产⽅式、感知⽅式和传播⽅式上打破了原有的法则,产⽣了新的价值体系,这是媒介这⼀物象的发展和机器对光更精准的掌控所带来的必然。伴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艺术创作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在过去的近四十年中,中国美术学院影像艺术的教学与创作一直以极强的实验性和先锋性连结过去、创造当下、介入未来,以跨媒体艺术为载体,构建一种在不可⻅真实与可⻅真实间,在东西方文化间融会贯通的视觉美学与影像诗学。

2017年,第一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在中国美术学院启幕,大会延续至今已然成为中国最具学术性、专业性和国际性的纪录片影展之一,在国际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效应。超现实主义影像的未来在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现场感与观看政治。

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致敬1959年版摄影集《中国》,精心编排了极具思想性、历史性、艺术性、文化性的史诗级摄影艺术巨著——《中国》(2019),书中收录了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那些宏伟的、经典的、珍贵的摄影艺术名家之作,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是中华民族发展中的一个个高光时刻。影像集《中国》(2019)尝试为中国摄影艺术史和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又一种图像学研究与分析的路径——一种《记忆女神图集》式的视觉艺术经验。

……

此次展览以“灵”与“物”之间的三种纠缠关系作为主要线索,以中国美术学院近四十年的摄影与影像艺术的发展为契机,从图像分析学、科学技术的演进及摄影的观看三个视⻆来讨论图像⽂化变迁中延续的精神象征与情感转移。摄影始终在构建着某种不可⻅真实的可⻅性与可⻅真实的不可⻅性。作为“物”存在的照⽚是某种可⻅的真实,⽽⽆论是图像背后的隐喻、本雅明论述中抽象的“灵光”、还是经由主观转化后的某种感知⼒,不同维度的“灵”都指向了这⼀可⻅真实的不可⻅性。

参展艺术家

范顺赞、蒋志、矫健、郎水龙、李舜、李玟玟、刘钢强、刘阳、吕凯杰、吕艺杰、欧阳浩铭、潘祎靓、邵文欢、唐经志、唐咸英、万波、王冬龄、谢桂香、辛宏安、徐思捷、杨树、赵莉、周子杰。(按首字母排序)

展览出版画册

展览 · 作品 · 欣赏

PART ONE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中国》,高世名、高初、晋永权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9年。

蒋志,《旧颜06》,艺术微喷,150×200cm,2016-2017年。

唐咸英,《红地毯——物非物 01》,摄影 ,100x100cm,2014年。

吕艺杰 ,《造像术》,双屏影像,16min47s,2022年。

PART TWO

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

[法]居伊·德波

唐经志,《对焦——茶园》,数字影像,1920x1080(16:9),2021年。

刘钢强,《山巅之下是他山》,新铁银暗房接触印相,哈内姆勒铂金纸,120×180cm,2022年。

吕凯杰,《壳》,UV打印于海绵,120x152cm,2020年。

刘阳,《时间的空隙——花伤》,艺术微喷,60×50cm×9,2013-2016年。

PART THREE

影像,是真理的印记,上帝允许我们以盲目之眼,隐约瞥见。

[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赵莉,《流水之上》,UV亚克力 灯箱,163×150cm,2022年。

杨树,《世·界》,CG影像短片,6min36s,2019年。

杨树,《共同生活》,CG影像短片,5min18s,2020年。

杨树,《现在史 · 迁流之相》,CG影像短片,5min58s,2021年。

范顺赞,《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 7号》,艺术微喷,135x105cm,2011-2015年。

辛宏安,《凝碧03_系列编码20200136》,数字微喷、丙烯及染色剂着色,120×100cm,2020年。

PART FOUR

精神战胜了机械,将机械获得的精神结果阐释为生命的隐喻。

[德]瓦尔特·本雅明

谢桂香,《对弈》,银盐相纸,51x62cm,2016年。

谢桂香,《烛影》,银盐相纸,51x62cm,2017年。

李玟玟,《黯放》手工书,亚克力/纸本,24x24x9cm,2022年。

潘祎靓,《空气 月亮 圣杯 权杖》,单屏影像,4min16s,2021年。

潘祎靓,《信息洞》,双屏影像,4min29s /19min22s,2022年。

周子杰,《补阙》,艺术微喷,190x80cm,UV打印在亚克力灯箱,20x20x20cm,单屏影像,4min30s,2021-2022年。

万波,《碑》,艺术微喷,150X90cmx3,2015年。

PART FIVE

把一件事物当作美来体验意味着:错误的体验它,但这是必要的。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李舜,《肖像-Ernest Miller Hemingway》,纸上素描·8×10英寸黑白大画幅底片,25.4×20.32cm×2,2017年。

欧阳浩铭,《斯拉夫计划:失落视域》,微喷+铝塑背板,60x40cmx10,2018-2020。

郎水龙,《尘埃之光A16 No.1》,画布+尘埃,218×395cm,2016年。

矫健,《填补空白》,艺术微喷,120×150cm,2005-2010年。

王冬龄,《花月》,银盐相纸,51×61cm,2014年。

徐思捷,《起源——狄奥尼索斯》,鸵鸟蛋壳、明胶银感光乳剂、合金罩 LED 灯、铝型材、 白石英砂,尺寸可变,2021年。

邵文欢,《刺》,装置摄影,150×115cm,2022年。

《“灵”与“物”——中国美术学院摄影·影像展述》即将于11月25日亮相第八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这一次,让我们跟随展览一起回溯中国美术学院近四十年的摄影与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体验摄影与影像的魅力,敬请期待。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