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蔡付亮:地震后两个家庭的纽带

作者:蔡付亮 2023-06-08 阅读:1554
  
核心提示:汶川大地震一年后的灾区,一切都在废墟上艰难重建。重新幢憬和建设来来的生活,是灾区民众普遍的心愿,而最能安抚他们受伤的心灵的,正是我们成长的母体、无数人奋斗的终极——家庭。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震后的几年时间里出现了很多重组家庭,有的因为家里劳动力缺失,无力抚养小孩,有的因为家里孩子遇难,没有心灵寄托,从而他们走到一起。罗良贵的一家和袁爱萍的一家就是地震后结识的两个特殊家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女儿,小净茹。在体味过毁灭与重生、苦难与坚强、大爱与感恩后他们更加知道应该怎么生活。

▲图为小净茹和她的养父养母在病房,她的养母正在厕所整理衣服。

▲图为小净茹当时被领养时办理的领养证。

▲图为小净茹的养母在医院电梯内,她手上正拿着饭。

10年前,罗良贵的独子杨龙在都江堰读大二。5·12地震中,这个刚满20岁的小伙子被砸中头部,不幸去世。他成了这所学校唯一遇难的学生。震后的罗良贵努力寻找活下去的希望,直到从邻镇抱回刚出生一天的婴儿。然而厄运再次降临,4个月前,7岁的养女被确诊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地震后这位母亲心灵上的大厦再次坍塌了。她托人打听女儿生母一家的下落,希望给女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49岁的袁爱萍接到了女儿养母的电话。她从没想过,两家人会在这样的情形下联系上。这个四处打工讨生活,独自拉扯着3个孩子的母亲一刻没有犹豫,她第一次坐飞机带着儿子飞越了大半个中国。

她们要救女儿的命。

▲图为两位母亲正在医院旁边的出租房内为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做特殊的午餐。

▲图为小净茹的哥哥和她的两个母亲正在出租房内吃饭,吃完之后要马上给医院的父亲和小净茹带饭。

▲图为两位母亲正在医院的病床前喂食净茹。

今年53岁的四川女人罗良贵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独子,她收养了女儿杨净茹。长到7岁时,杨净茹得了噬血细胞综合征。罗良贵曾与杨净茹的生母袁爱萍约定“再也不要联系”,但这次,袁爱萍接到电话后,第一次坐飞机带着小儿子去为生女做骨髓移植,“我们没有钱,可我们有血”。两位母亲同时把病床上的净茹抱起来,想给她换个睡觉姿势,防止她腿脚发麻。

在出租房内,两位母亲正在一起做晚饭,每天晚上都要做两家人的饭,它们先在家吃一批,然后罗良贵要负责送饭到医院,给他的丈夫吃,净茹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吃主食,罗良贵只能熬点米汤,送过去给她的女儿喝。外带的食物进入无菌仓,都需要进过特殊的表面消毒,才能运送进去。

▲图为小净茹的养母正在把中午做好的饭进行消毒。

▲图为小净茹的养母在无菌仓外看望她的养女。

▲小净茹的养父正在无菌仓内照顾小净茹,图为她的养父正在休息。


重症室里每天1.5万元的花销很快让罗家筹来的钱见了底。半个月后,女儿消化道出血的状况好转,医生建议转入移植仓进行移植前预处理。但住进移植仓账户需有20万元的余额,这让罗良贵感到绝望,她“一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女儿生病后,罗良贵几乎每天都在“找钱”。在出租屋里,罗良贵打一圈电话给能想到的朋友和亲戚,钱没借到,她忍不住哭。她只有自己想办法,隔壁床的病友告知她去上访可以有办法筹钱,她孤身一人奔赴北京上访局,却以失败告终。

罗良贵在出租屋内,拿出十年前她独子的火化证,向我讲述以前的故事。罗良贵手上还拿着一张她孩子的死亡通知书,上面写着因患地震伤,经尽力抢救医治无效于2008年5月12日死亡。

▲图为小净茹的养母正在展示2008年5.12汶川地震当天她亲生儿子的死亡通知书。

▲图为小净茹的养母在北京街头。

▲图为小净茹的养母在北京街头。

2018年11月27日,净茹接受骨髓移植手术,手术进行的很成功,哥哥的造血干细胞输进了妹妹体内,两家人完成了这场生命接力。病床旁冷冰冰的仪器,在仪器旁还有一位热心的母亲,这位母亲正在抚慰她的宝贝儿子。

▲图为小净茹的哥哥正在为骨髓移植手术做手术前的准备,在他的后面有两位母亲。

▲小净茹的亲哥哥正在做骨髓移植前的准备工作,图为他的腿部特写。

▲小净茹的亲哥哥的手部特写。



▲图为小净茹的亲哥哥正在做骨髓移植手术,她的亲生母亲正在陪伴她的哥哥。

▲图为小净茹的亲哥哥正在做骨髓移植手术。

“爸爸,放弃吧,我放弃了。”这是女儿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说完,这个7岁的孩子用手去扯氧气管。护士帮她戴好,她继续扯。12月6日下午5点,这个小生命永远地离开了。过了几天,北京最低气温近零下10度。罗良贵夫妇把病友们留下的衣服裹在自己身上,用4个塑料袋兜着女儿的遗物,准备前往殡仪馆见女儿最后一面。她给女儿烧了纸做的“手机”,把两个洗干净的苹果搁在孩子身边,那是孩子临终时想吃到的。罗良贵一直站在棺材旁边,远远不肯离去,因为她知道这次一走,就是永别。

▲小净茹由于化疗太重最终离开了人世,图为她的养母正在火葬场。

▲图为小净茹的养父养母正在为小净茹做最后的告别。

本文以汶川地震后发生的事情为线索,讲述了因地震而结缘的两个家庭之间的故事,反映出震后人们重拾信心、携手共渡难关的感人情景。小净茹作为两个家庭的“纽带”,使得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家人变成一家人,让世人们认识到这种亲情,是一种源自家庭亲情的期望;是一种源自社会亲情的再现。通过跟踪拍摄来表现两家人在净茹患病期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的亲情关系;来体现汶川地震后人与人之间这种互帮互助的情感。

这是在汶川地震以后社会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牵扯出来了两个家庭之间的亲情友谊,影响到了整个社会。从一个侧面看出来了社会上的亲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把人们在社会当中这种冷漠的态度,互相之间以金钱为主要链接纽带的这种关系,彻底抛弃了,歌颂了人们在生活当中的真挚的情感。这是一个社会的大背景,在整个社会当中人们的亲情,两家人之间的亲情,通过特殊的环境下而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汶川大地震一年后的灾区,一切都在废墟上艰难重建。重建的不仅有制度与建筑,还有人心与家庭。结婚、离婚、再生育、流产、夭折……灾难过后,这些“家变”主题大规模地在青山绿水和残垣断壁间上演。重新幢憬和建设来来的生活,是灾区民众普遍的心愿,而最能安抚他们受伤的心灵的,正是我们成长的母体、无数人奋斗的终极——家庭。

摄影师简介

蔡付亮,江西省南昌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高等学校摄影学会理事,南昌市老年大学摄影讲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等。

2022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奖”金奖;2019年IPA国际摄影奖第三名;2018索尼世界摄影大赛公开组运动类获奖 作品《篮球光影》;2018参加全国中青年摄影人才培训工程第三期培训班;2019年入选“拍照吧少年”第六季摄影工作坊;2019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摄影报道创作型人才培养》;2019年获由《中国摄影》杂志社等举办的首届鑫吉海“健康·关怀”专题摄影资助计划“年度纪实摄影师”称号等。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