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晓 | 2024年【华人镜界】国际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公布

作者:国际沙龙组 2024-02-07 阅读:1865
  
核心提示:英国摄影师Grace Lau获全场大奖,中国摄影师Jinling Geng荣获2024年最佳学生摄影师奖。【华人镜界】国际摄影年度大奖赛旨在通过卓越的影像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并连接国际摄影师;目的在于通过精彩的摄影作品展现华夏文明,与世界分享人类共通的价值观,同时为摄影师提供一个国际摄影交流平台。

近日,2024年【华人镜界】国际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已揭晓。其中英国摄影师Grace Lau获全场大奖,中国摄影师Jinling Geng荣获2024年最佳学生摄影师奖。

【华人镜界】国际摄影年度大奖赛旨在通过卓越的影像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并连接国际摄影师;目的在于通过精彩的摄影作品展现华夏文明,与世界分享人类共通的价值观,同时为摄影师提供一个国际摄影交流平台。

从这些精彩的作品中,我们确实可以体会到来自不同背景、国度、地理位置的摄影师们对华夏文化的丰富的思考和解读。


全场大奖-The Betser Prize(拜莎大奖)

▲《21世纪类型(英国)》(组照)©Grace Lau(英国)

Grace Lau的摄影项目始于她的第一本书《描绘中国人:通过西方照片和明信片》的图片档案和收藏研究,她在书中展示了西方旅行者到中国的摄影作品。她自己的系列探讨了文化表现的政治以及与视觉档案真实性有关的问题。为了回应西方人在鸦片战争和义和团运动之间的动荡岁月中对异国情调的中国人的帝国主义愿景,Lau在她的摄影研究“21世纪类型”中颠倒了角色,将自己定位为帝国主义摄影师,在黑斯廷斯港和南安普敦记录她的异国情调。她在那里创建了一个工作室,用一部她用了30年的哈苏相机拍摄路人,她的道具包括维多利亚时代肖像中无处不在的图案地毯、带有假牡丹的陶瓷花瓶、中国凳子和假熊猫皮地毯,这是对维多利亚时代殖民主义猎人流行的老虎和熊皮地毯的讽刺。摄影棚的装饰背景是由剧院设计师绘制的。她拍摄的对象是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外观之间的差异,通过整体的展示和他们的个人佩物(如可乐瓶、薯片、冰淇淋、手机、太阳镜和塑料购物袋)而凸显出来。


观察性纯摄影奖-最佳系列组照

▲《日梦的人们(中国)》(组照)©Eric Leleu(法国)

在中国,商人、工人、雇员和服务员经常在工作地点、中午、街道中间睡几分钟。他们在自行车上、工作台上、餐厅餐桌上、历史古迹脚下、甚至像杂技演员一样在临时椅子上保持平衡,在所有路人的众目睽睽之下睡觉。五年来,Eric Leleu在中国各地拍摄了这些熟睡的人们。他觉得这种社会现象揭示了当代中国鲜为人知的一面。劳作的人们早起晚睡,但通过这些短暂的小睡来恢复精力。


观察性纯摄影奖-最佳单幅作品

▲《休息一下(中国,2011)》©Youbing Zhan(中国)

Youbing Zhan是一位资深摄影师,坚持在打工第一线深入生活,为这些辛苦劳作的群体发声。他至今已经拍摄了160多万照片,他是此次大奖赛中唯一一位获得两个奖项的摄影师。广东省东莞市,一家电子厂的工人在更衣室休息。他们每次的工作休息时间只有10分钟,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工厂生产电脑硬盘,车间是无尘环境。进入无尘室,需要穿防尘防护服、手套、防护头盔、口罩。车间内的空气经过三次过滤,水也经过了特殊过滤。


艺术创作摄影奖-最佳系列组照

▲《东方风光(伦敦,2022)》(组照)©Yuxing Chen(中国/英国)

《东方风光》在去殖民主义的背景下研究了中国风建筑的概念。作品以邱园南京瓷塔的复制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物件、图画和文献,展示了宝塔如何以多种媒介呈现,探索了瓷塔隐喻所代表的东西方社会文化艺术碰撞所蕴含的复杂性。瓷塔成为早期西方世界对东方想象的标志性象征,从广为流传的中国风时期的东方图像到邱园的宝塔场景。


艺术创作摄影奖-最佳单幅作品

▲《亚洲人体印花(伦敦,2023)》©Han Yang(中国/英国)

Han Yang是一位视觉艺术家、摄影师和创意总监,曾获得许多奖项,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伦敦时装学院的时尚摄影硕士。她的商业和个人作品将抽象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使用强烈大胆的色彩和未来主义元素。她在作品中抓住了情感和心理,通过独特的时尚视觉语言体现了她所描绘的人物的内心世界。


2024年最佳学生摄影师奖

▲《局内人,局外人(中国,2023)》(组照)©Jinling Geng(中国)

Jinling Geng在“这个舞台”、“超现实主义”和“俏皮”的系列中使用了自己的家庭成员。通过拍摄每个家庭成员的物品,然后将它们引导到不寻常的构图中,实际上她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份以及她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将自己投射到了每个画面中。


优秀奖

▲《爸爸讲的故事(荷兰)》(组照)©Laura Chen(荷兰)

Laura Chen这样描述她的作品:“《爸爸讲的故事》是我对自己的中国、荷兰传承的实验性的探索,通过从我父亲口中了解到的祖父的故事,追溯了我的混血根源。我使用了家庭相册中的档案图像,我出生,成长于荷兰,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我的祖父陈德宣于1910年出生于中国温州。他23岁时离开中国经法国前往德国,最终来到了荷兰。在那里他遇到了我的祖母,并在海牙开了第一家中餐馆。我采用编织等模拟蒙太奇技术的创作,隐喻我对家庭记忆的编制,以及对我祖父需要适应新的(西方)文化经历以及他给我父亲的多元文化培养。在创作全家福时,我将多张图像切割拼接在一起,融合了他们的中国和荷兰元素。随着每一次折合,图像变得越加抽象——就像故事逐渐与原作相去甚远一样。同时,我通过在照片的刺绣,探讨中国古代对无形的“命运红绳”的信仰,根据传说,由红线连接起来的两个人,无论时间、地点或环境,都注定要相遇。我相信这个故事完美地体现了我祖父母的关系,也许也解释了我祖父母的关系。


▲《武汉射线照相(中国,2020)》)(组照)©Simon Vansteenwinckel(比利时)

Simon Vansteenwinckel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在新冠期间,为了保持好心态,利用起自己的好奇心,继续我的周游、寻找和他人接触的需求,我通过谷歌街景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今年的新冠把一个鲜为世界所知的三线城市,武汉,突然被被推到聚光灯下。我在武汉市的这些时光中利用虚拟漫游,直接对电脑屏幕,并使用Washi F胶片,这种最初用于诊断肺部疾病的医用X射线胶片进行拍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注意到我的相机闪光灯反射在屏幕上,形成了一个发光的光环,像一颗观测的星星一样盘旋在城市及其居民的上空,这个外加效果最终也构成了画面的一部分。


▲《天空是(不是)极限(中国,2022)》(组照)©Matjaz Tancic(斯洛文尼亚)

Matjaz Tancic的系列作品使用了科幻小说的视觉语言,但这又是一个纪实性项目,他记录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太空计划。中国现在有一个空间站、一个火星计划和一个月球基地。随之而来的中国各地出现的蓬勃发展的旅游空间亚文化。对银河系探索的追求正在以一种与美国 1960 年代相呼应的方式呈现“共同繁荣”的愿景。这些图像说明了国人对外层空间计划的热情。从海南到青海,再到新开幕的上海天文博物馆,Tancic的系列作品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对宇宙的兴趣和梦想。


▲《不是从这里,不是从那里(西班牙,2022)》(组照)©Daniela Olave(哥伦比亚/西班牙)

从孩提时代起,Daniela Olave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莫名的迷恋。虽然他的家乡哥伦比亚的华人人口不多,但这位艺术家通过遇到的在哥伦比亚开中餐馆的朋友寻找中国文化。几年后,她搬到了马德里,在那里她找到了一个更大的中国移民社团,重新激发了她对遥远土地的好奇心。她手持相机,开始在马德里寻找其中的中国文化。我们从她的照片中可以品味到她慢慢勾络出的自己想象中的中国之旅。


▲《密集的工作生活(中国,2015)》(组照)©Zhan Youbing(中国)

Zhan Youbing是一位资深摄影师,坚持在打工第一线深入生活,为这些辛苦劳作的群体发声。他至今已经拍摄了160多万照片,他是此次大奖赛中唯一一位获得两个奖项的摄影师。中国有2.95亿农民工(2022年),摄影师本人及其兄弟姐妹,表亲们都是其中的成员。占先生对农民工的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个世界里,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拥挤不堪,是一个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现实。他感叹到:车间里,传送带上,哪哪都是人,但人又在何处呢?


▲《轮回(中国,2023)》(组照)©Zhou Ji(中国)

这个系列诞生于新冠期间严酷的生活现实。这个病毒使中国被封锁数月。艺术家计洲突然在各种忙碌中解脱出来,有时间陪家人,有时间仔细观察窗外各种植物的复杂细节和鲜艳的色彩;思索人生,生死和永恒的循环。计洲收集了各种植物和花卉,并设计摆放在一个自制的灯箱上,进行垂直拍摄。最后的拼贴画旨在捕捉生命的力量和现实的纠缠。这件作品的创作形式也是对艺术家Jackson Pollock的致敬。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