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跨越时空的乐章:厉新华的光阴琴谱

来源: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作者:厉新华 2024-03-20 阅读:1440
  
核心提示:照片的亮部和暗部,色彩的冷调和暖调,就像他拉响的小提琴协奏曲,需要高音、中音、低音的搭配和平衡;照片的前景、中景、远景,如同交响曲中的各种乐器演奏,渐入叠加、渐弱消声。音乐在无形中,化为他摄影的灵感,拨动着他永无止境的创作热情,奏响了金华跨越时空的精彩乐章。

■ 文 | 朱丽莎 

■ 图 | 厉新华 

■ 内容指导 |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 刊登于《浙江画报》2024年3月期

奏响跨越时空的乐章:厉新华的光阴琴谱

Li Xinhua’s Time Melody

金华市区三江六岸(上图摄于1995年,下图摄于2022年)

1968年5月20日,“呜——”,绿皮火车发出的汽笛声划破天空,好似不耐烦地催促着月台上依依不舍的家属。一群十几岁的金华少年脑中回响着“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支援边疆建设的口号,稚嫩的心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又被添上了一把木柴,激情满满,他们身上充满了使不完的劲儿。而眼前的父母们,担心的愁绪从眼睛漫溢到眉间,嵌满了每一条皱纹。逐渐远去的汽笛声带走了离家的少年们,经过四次太阳东升西落的轮回,火车终于停下了匆匆的步伐。16岁的厉新华踏上了陌生的黑土地,从此开启了漂泊10年的东北生活。1971年8月,他考入大兴安岭文工团任小提琴演奏员。每年的回乡探亲于他而言,不仅用于感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也是拍照留念的实操机会。未承想,这段漫长的南北旅程在冥冥中开启了他的摄影人生。

古婺卌年

拾级而上,登楼远眺,青山连屏,流水蜿蜒。立于八咏楼,南渡避难金华的李清照推窗而望,开阔的视野让风景尽收眼底,高处恢宏的气势有别于江南小桥流水的婉约秀气,将她心中对故土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愁减弱了几分,使她不禁吟出“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之绝唱。一汪婺江水滋养着古婺畅然怡人的自然风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推着小舟上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地来到此地,同时化为家乡的风筝线,即便横亘南北,也轻轻牵动着北方游子跳动的心。

通济桥(上图摄于1989年,下午摄于2022年)

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义乌江、武义江和婺江仿佛加快了汇流的速度,见证着古城盎然勃发的生机和日新月异的变化。1978年,厉新华被调回金华,进入浙江婺剧团工作。1980年,他被调入金华地区群众艺术馆任音乐干部兼摄影干部,一手拉起了小提琴,一手因为工作影像记录的需要,频繁地拿起了相机。他在四处调研、下乡培训村民的过程中,将手中的相机对准了变化中的古婺。

金华市金东区戴店村义乌江两岸(上图摄于1982年,下图摄于2022年)

40年前,三江边农田连片,江上渔舟唱晚,浅滩处男女老少游泳浣衣;40年后,三江畔高楼林立,36个沿江公园绿林葱茏,于繁华之地闹中取静,鸟语花香,静待人归。40年前,梅雨季节的连夜雨水将上浮桥推入险境,暴涨的洪水淹没了部分桥面,却仍有人因为交通不便而冒险过桥;40年后,四车道的宏济桥握住了上浮桥递来的接力棒,以东市街南北段连接的节点,拉近了江南江北。时光荏苒,恰如厉新华指尖的琴弦,流淌出一首光阴之曲,曲声悠扬,拨动了他手中的相机,伴着岁月轮回,伴着尘世悲欢,定格了飞逝的美丽时光。

婺江(上图摄于1981年,下图摄于2023年)

伴随着2000年的一声巨响,金华第一座钟楼——中国建设银行老大楼在定向爆破中轰然倒塌,仿佛点燃了新世纪的新春爆竹,按下了金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的快进键。环状和横竖交错的城市道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如彩虹般横跨江水的座座大桥连通两岸,轻轨交通迎来送往着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厉新华用胶片作为琥珀,凝固住城市化进展中的一个个瞬间,以群山、桥梁等标志性地点为参照系,以4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今昔对比,梳理出一部金华从古城向新城大步奔跑的珍贵相册。

横街口(上图摄于2000年,下图摄于2022年)

戏“入”人生

戏曲辅导干部陈志春辅导永康舟山婺剧团(摄于1982年)

茂密的竹林漫山遍野,渲染出一抹野趣。山间的小径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尽头。此时,草丛中的野花、天空掠过的飞鸟,对于低头赶路的农村剧团演员们,都丝毫不能激起他们驻足观赏与侧耳倾听的闲情逸致。这些农忙时披星戴月、两条腿扎根土地的农民们,在农闲时穿上演出服,摇身一变成为乡间舞台上的“大明星”。“来!回头照张相!”厉新华举起相机招呼着前方的演员们,捕捉下剧团转场时的场景:反应快的已经正对了镜头,反应慢的才刚侧过身,挑着扁担的则因道具沉重没有回头,多样的姿态真实地呈现了农民的另一种人生角色。

浦江大许村(摄于1984年)

时间紧迫的跋山涉水的背后,是观众们对“村村锣鼓响,处处戏曲声”的翘首期盼。简陋的临时草台也不能冷却村民们看戏的高昂兴致。往往戏还没开始,台前就摆满了用来占座的条凳。唱腔一响,台下更是围得水泄不通。来晚了的,又踮脚,又伸长了脖子,还是看不见台上演员的影子,急得连凳子都不坐了,一脚踩上凳子远远张望着。也有近水楼台者,坐在自家的屋顶上,跷着二郎腿,悠哉听戏,时不时随着唱腔的抑扬顿挫摇晃着脑袋。除了常规的拍摄视角,厉新华还别出心裁地以密密麻麻停放的自行车为焦点,以舞台和台下的观众为背景,通过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村民们对文化生活的极度渴求。

浦江农村剧团春节对台大会演(摄于1986年)

浦江潘宅村(摄于1984年)

巨县农村剧团调演,演员正在通过幻灯机手动卷台词 (摄于1982年)

当戏剧浸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便天然地成为摄影家观察人生的一个切口。当由古祠堂改造而成的文化礼堂取代了村里临时搭建的草台;当一个个独立的帐篷代替了曾经铺地的稻草席;当LED屏幕一目了然地放映着字幕,不再需要演员通过幻灯机手动卷出台词;当宠物狗在台后陪伴着演员,消遣着无聊的等待时光;当《真理的味道》等现代小戏补充了传统的曲目,给观众们更多的选择……一幕幕场景都被厉新华用相机一一记录,用舞台、灯光、观众席位、演员生活的细微变化,描摹出时代前行的串串脚印,刻画出一代代人的人生百态。

金华芙蓉婺剧团在婺城区雅畈三村文化礼堂演出(摄于2019年)

永康市婺剧一团在武义县桃溪村(摄于2021年)

永康市婺剧一团在武义县桃溪村演出(摄于2021年)

每当谈起与摄影的缘分,厉新华的思绪总会飘回大兴安岭文工团小楼那个不起眼的楼梯间。正是在那里,他的耳畔荡漾着同事们的歌声和演奏声,双手小心地按照《大兴安岭日报》记者徐立群的指导,细心地调配药水,控制显影时间。照片的亮部和暗部,色彩的冷调和暖调,就像他拉响的小提琴协奏曲,需要高音、中音、低音的搭配和平衡;照片的前景、中景、远景,如同交响曲中的各种乐器演奏,渐入叠加、渐弱消声。音乐在无形中,化为他摄影的灵感,拨动着他永无止境的创作热情,奏响了金华跨越时空的精彩乐章。

| 人 | 物 | 简 | 介 |

厉新华,1952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金华市文化馆原研究馆员,金华市摄影家协会终身荣誉主席。曾任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曾获第二届浙江摄影金像奖等。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