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95周年|红色影像中的山河与人民:摄影家从浙江走向前线

来源:浙江画报作者:媛媛 2022-08-02 阅读:15302
  

胶片中的史诗

文 | 高初

2021年是建党百年,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美术馆都在举办以革命胜利与民族复兴为主题的展览,而摄影文献因其真实可信、丰富鲜活的特点成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艺术作品的感性力量呈现党的发展历程、精神气质和实践经验。

但普通观众并不知道,在战争年代,珍贵的底片是通过地下交通线用金条换来的,让观众内心情感激荡的作品是战地记者用生命拍摄的,这些照片资料在炮火硝烟中运输辗转是因为保管员的精心保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而留存至今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的团队,十几年里抢救性地收集、整理这些红色影像,构成了“中国革命的视觉档案” 图像库,将这些红色影像带到大众面前。红色影像数字化后的二次开发和科艺融合以更低的成本激活数以万计的省内外文化空间,红色影像的主题性创作也成为牵引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主线。

• 1942年,太行八路军出击晋中攻打祁县(高帆 摄)

• 1940年,晨曦(徐肖冰 摄)

• 1939年,抗大二分校纪念抗战两周年运动大会主席台之一(罗光达 摄)

有爱国心的青年奔赴战场,并将自己的生命和艺术才华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来自浙江的红色摄影家们,最让人感动的是在1943年日军的“扫荡”中战斗到底、英勇牺牲的金华人雷烨,此外还有两位后来担任过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的摄影家——曾在延安电影团工作的嘉兴桐乡人徐肖冰、太行山上跟随部队战斗的杭州萧山人高帆,创办过《晋察冀画报》《冀热辽画报》《东北画报》的湖州南浔人罗光达,足迹遍布抗日战场的嘉兴平湖人俞创硕。

在战场上,摄影者承担着革命文艺工作,挥洒着艺术才能。记录战斗、鼓舞士气作用很大的摄影逐渐成为党和部队组织宣传的工作重点。立功嘉奖的照片“毛主席在延安也能看见……也洗印一张给家里老娘送回去”,战壕里的展览“说说笑笑间放松心情准备作战”,村口用泥墙、竹席搭建的展览“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看,比过年赶集还热闹”。通过办班教授摄影的方式,边区的摄影队伍迅速扩大,这些新培养的摄影战士不但成为战争时期主要的战地记者,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成为最主要的一批新闻记者。如冀中的摄影训练班“先后共办十余期,培养摄影人员三百余人”。来自浙江的青年,在北方前线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培养了大量摄影人才,创造了革命图像的代表作品和艺术风格,最终形成红色摄影的创作观念和工作模式。

• 1941年,拓垦(吴印咸 摄)

• 解放战争时期的摄影训练班,石少华授课场景(资料)

边区的摄影者战斗在最前线。而这个最前线,不单是民族危亡的最前线,也是艺术创造的最前线。在这一时期,他们在战斗场景和边区生活的题材中积累经验,形成个人的风格。毫无疑问的是,这也是他们艺术创作状态最为饱满的时期,他们找到了摄影的新的道路:一种情感质朴又坚定的,能唤起战士和民众的摄影。他们个人在民国时期的画意的、都市的、文人情趣的审美形态,被改造成边区时期的战斗和生活题材中所蕴含的审美形态,并通过展览、画报和摄影训练班,传达给毫无视觉阅读体验的新的摄影活动参与者。一方面是战地记录、边区新闻,另一方面是新人在抽象的革命理念里所蕴含的未来图景中寻求视觉层面的实验和建构,他们处理的都是未见的题材,都是在没有前例中自我的创造。而这创造,除了来自艺术家的天赋和经验,也来自战斗和生活的具体要求。这一时期保有着最为丰富的摄影面貌,我们在其中得以观察到民国摄影的延续,也得以观察到新中国时期摄影的开端。

抗战时期,这些艺术家都还年轻,他们在二十几岁,甚至是十几岁,拍摄出他们摄影生涯中最好的作品之一。这不单由于个人的天赋和才华,也由于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战斗和生活,都奋发着昂扬的精神状态:创造一个新世界!拯救一个将亡的国!时代的精神氛围已经将个体的艺术造就托举起来。

• ‍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沙飞 摄)

• 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图片展览(沙飞 摄)

 
本文导航: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教室